东极岛的故事:“中国渔民很守信,始终没有把我们交出去”

2025-08-10 15:57 阅读
央视新闻

锦书云中来,尺牍传深情。

习近平主席曾在2022年复信“里斯本丸”号幸存者家属,在信中提到:1942年中国浙江省舟山渔民英勇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见证,也是两国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

今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段中英友谊的历史佳话也在浙江舟山东极岛上续写着新的故事。

 

“我父亲的愿望成真了”

丹尼斯·莫利先生生前是“里斯本丸”号最后一位幸存者,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为勇敢的中国渔民建一座纪念碑。丹尼斯·莫利说,中国渔民是真正的英雄,没有他们,他不会活下来。

2022年5月,莫利先生的女儿丹妮丝·维尼致信习近平主席。

尊敬的习近平主席:

1942年舟山渔民的英勇事迹不朽。我由衷地希望在那里也能建一座纪念碑,让我的家人和英国的朋友们可以去那里,向英勇的渔民和800多名葬身大海的英军士兵致敬。

2022年8月,习近平复信“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家属。

我曾在浙江工作,多次去过舟山,对这段历史很熟悉,也深受感动。2015年我访问英国时专门讲了这个故事。舟山人民也始终铭记和珍视这段历史,当地建有“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纪念馆、东极渔民营救英俘遗址纪念石碑。对于你来信提出在舟山建立“里斯本丸”号营救纪念碑的设想,我已指示有关部门进行研究。

收到习主席复信,丹妮丝·维尼热泪盈眶,“习主席说他会仔细研究此事,他真的言出必行。纪念碑建成了,我非常感谢他。”

 

2024年12月,由中国美术学院团队设计与制作的东极渔民营救英俘纪念碑在浙江舟山落成。纪念碑整体长4.5米、高1.8米、宽1.7米,重量约为1吨,选取海军铜作为材料。

造型以粗犷的岩石为基础造型,模拟惊涛骇浪拍击礁石与船只的场景,凸显救援之艰,极具视觉感染力。碑体左侧刻中英双语碑文——“东极渔民营救英俘纪念碑”,标“大爱无疆 海岳流芳”八字,以及事件铭文。

 

丹妮丝·维尼激动地说:“我父亲的愿望成真了。纪念碑上两只手紧紧相握,非常形象,寓意着渔民从大海中拉起英军士兵。我们的后代都可以来这里悼念,牢记先辈的牺牲和营救者的英勇,后辈们也会因此感到骄傲。”

 

“中国渔民很守信

始终没有把我们交出去”

“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纪念馆负责人梁银娣同样是东极渔民的后代,她的外公参与了当年海上营救英俘的事件,她讲述道,她的外公有4个兄弟,总共有2条船,总共救了26个出去。

 

梁银娣回忆,“那时候是摇着橹去救,救上来第一船运过来了,第二次又去救,我觉得渔民很勇敢。我从小就听外婆经常讲,看到英军上来后那么饿,就烧了地瓜粥给他们吃。”

 

“我爸爸会讲当年小孩洞隐藏三个战俘的故事。”梁银娣说,有三个英国人比划着让渔民把他们隐藏起来,“大概藏了五六天,其中一个英国人的回忆录里写道,‘中国渔民很守信,日本人来了四次,差一点要查到那个洞,但中国的渔民始终没有把我们交出去’。”

三名英俘后经多方转移到达重庆,通过重庆电台将“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真相公诸天下。

 

“我的职责之一

是确保这一事件永远不被遗忘!”

半个世纪以来,得益于两国无数友好人士的辛勤付出,中英关系不断前进。

近年来,中国浙江舟山与英国伦敦两地多次举办民间交流活动。

简·克莱门茨是“里斯本丸”营救事件英军战俘后代,“里斯本丸”沉没时,她的叔叔肯尼思·T·霍金森就在那艘沉没的船上。她一直与“里斯本丸”幸存者家属及逝者家庭保持联系。

今年5月,简·克莱门茨和她的儿子来到东极岛,并专门学了“朋友”这个词的读法,她说:“我想让他体验这里的文化、热情好客的人民以及我们已经建立的友谊,他将会延续我们的故事。”

 

简·克莱门茨的儿子罗伯特·盖奇·加赛德:中国渔民本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冒着被射杀的危险出海救人,但他们还是做了。我和我的妈妈以及整个家庭都非常感激他们。

在英国,当人们谈论二战时,一切似乎都集中在二战欧洲胜利日、欧洲和德国,很少有人谈论发生在亚洲、中国的抗战。“我作为‘里斯本丸’纪念协会的一员,我们的职责之一,就是确保这一事件的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其中一部分是通过教育来实现。”

简·克莱门茨说,“我们希望建立一座有生命力的纪念碑,希望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让这种联系生生不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