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大学起跑线”,靠的不是“抢跑”
7月盛夏,正值高考放榜之际,北京市海淀区的一间教室里,一群家长和高中毕业生围坐一堂。PPT第一页写着“祝贺各位同学迈入学习生涯新阶段”,下一页便话锋一转,反问道:“上了大学,就可以好好玩了?”据《南方周末》报道,这是某家知名教培机构推出的大学预科班试听课,主打的正是“高(中)大(学)衔接”,即利用高考后的暑假,让准大学生提前适应未来的学习节奏。
媒体调查发现,这类课程往往安排密集,不仅涵盖了高等数学、大学数理、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学科,还有“时间管理”“考公与选调”“社团运作”等与大学生活相关的内容,课程价格从上千元到数万元不等。甚至有机构推出长达38个月的“大一至大三保研陪跑”,从高中毕业后的暑假就开始规划竞赛、科研、绩点等内容。
在这些“高大衔接班”的课堂里,来听试听课的学生,有的还带着透明笔袋和2B铅笔,身上都是高中生的影子。第一节课下课后,教室里走掉了一半人。有人是应父母要求来的,有人只是完成任务。相比之下,家长的热情要高得多,认为“现在给孩子灌输一些知识,总比不灌要好,没有坏处”,生怕孩子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掉队”。从“赢在高考起跑线”到“赢在大学起跑线”,社会竞争不断前移,高中与大学之间本该轻松的暑假,被包装成必须用来“蓄力冲刺”的关键阶段。对此,不乏质疑的声音——之前流行的“中小学衔接班”还可以解释为适应环境、补齐知识,而“大学衔接班”以及“保研陪跑”,则更多是外部焦虑的投射,暗示年轻人哪怕站上新跑道也不能放慢脚步。
诚然,高中与大学之间确实存在知识落差,一些高校也会在暑期开设短期衔接课程,帮助学生补齐短板。这类安排针对性强、学费合理,本身无可厚非。但当“补短板”被泛化,成为教培机构的一门生意,就很容易走向极端,让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越来越小。
教育的意义,不是机械地让学生把知识“过一遍”,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提问、探究、创新,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大潜在谈到高中与大学衔接时就强调,最重要的是主动改变学习方法和习惯,把握学习的主动权。这种能力,无法通过形形色色的“速成班”直接灌输,更需要时间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高考后的暑假是一个重要的缓冲期。很多人第一次有机会在没有考试倒计时的日子里,自由支配时间,去旅行、读书、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也可以在放松中想清楚自己在大学想学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段“慢节奏”的时光,有助于年轻人从应试模式向自主学习过渡,也有助于其调适心理状态和生活节奏。用各种课程和任务全部填满这段时光,看似“赢在起跑线”,实则打乱了年轻人自我成长的节奏。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培训机构把大学阶段的荣誉、机会、成果打包成可购买的服务——如“保底拿奖”“论文包署名”等,此类做法不仅毫无学术诚信可言,也会制造新的不平等。那些有经济条件的学生可能借此拉开差距,而缺乏条件的学生,即便努力,也很难在这样的竞争规则中取胜。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得到制止,很可能从根本上动摇高等教育的公平属性。
当然,不可否认,有些学生会主动利用暑假提前学习,这应当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支持。但关键在于,这种学习应出于个人兴趣和自主规划,而不是被外部压力所裹挟。高校、家长和社会更应鼓励青年掌握自我规划的能力,而不是自顾自地替他们画好“路线图”。
面对“赢在大学起跑线上”的宣传,我们应划清三条边界:一是补齐必要知识与全面抢跑的边界,针对核心短板的公益性衔接课可以有,但不应以全盘预习替代大学学习本身;二是学习支持与替代操控的边界,学习方法指导、信息引导可以有,但“保底”“代写”必须坚决摒弃;三是成长服务与焦虑贩卖的边界,职业启蒙、兴趣导航可以有,但不应剥夺学生探索与选择的权利。
大学不是第二个高中。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让年轻人学会独立、培养自驱力、经历失败与重启。对准大学生来说,站上新的跑道固然重要,但与其急着“抢跑”,不如先想清楚自己要怎么跑、往哪跑。(杨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