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王阳明的精神原乡
江南八月,烟雨入山,赣水悠悠。从南昌到赣州,从庐陵到龙南,有一位身影穿行其间,或讲学布道,或领兵征剿,或独坐山岩,观心如镜。他便是王阳明,那位被清朝名臣王士祯直言 “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的圣贤,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文治上,他开创的心学影响后世五百年,“知行合一”“致良知” 的学说,即便在五百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让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军事上,他平定了密谋长达十几年的宁王之乱,挽救了大明朝的命运。这般文武双全的风采,让清朝名臣纪晓岚、张廷玉、左宗棠、曾国藩,乃至北大前校长蔡元培、民族英雄孙中山等,都成了他的追随者。而他的“阳明心学”,不仅深深影响着中国后世子孙,更辐射到了整个东亚。
若说这些跨越时空的思想光芒与彪炳史册的功业有其根基,那江西便是承载这份厚重的核心场域。这里是他心学之道的试验田,是他思想结晶的讲坛,是他功业与孤愤并生之地,也是他最后一程的归宿之地。
江西,是王阳明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原乡。
阳明先生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地方,江西是其中之一。他先后五次来到江西,从风华正茂的有志青年到结婚成家,从求学大师到找到成圣之路,从主政庐陵施政有方到初展治国才华,从坐镇赣州一举平伏南赣山贼到奏立三县,从教化学生言传身教到著书立说,从迎难而上足智多谋平定宁王之乱到力挽狂澜智胜朝廷佞臣,从广西鞠躬尽瘁思归故里到病逝大余青龙铺,在生命最后时刻,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千古绝唱。阳明先生一生的波澜壮阔,都在江西留下系列军政伟绩和心学硕果,最终实现了他少年时的圣人志向。
王阳明第一次入赣,是十七岁时,正值风华少年,赴南昌迎娶江西布政司参议诸养和之女诸宜婉。那年他夜访铁柱宫(今南昌万寿宫),与老道士“对坐忘归”,途经广信府上饶县时拜见理学名士娄谅,聆听教诲。娄谅谈到宋儒格物致知之义,说:“圣人必学而可至”深深启发和鼓舞了王阳明,从此在心中埋有了“奋然有求为圣贤”的志向。
1510 年,王阳明第二次入赣,任庐陵县知县,这是他担任的首任地方官。按照“为政不事威刑,惟以开导人心为本”的理念施政,他设申明亭以达政令,建立保甲制度防御盗贼和维持治安,短短七个月,庐陵民风大好。在庐陵,他从人心人性的角度出发,尊重客观事实,践行“亲民”,检验出“心学”经世致用的强大力量。
1516 - 1521 年期间,王阳明三进江西,在南赣巡抚及江西巡抚任上,他开始了一生最为辉煌的军政生涯和心学实践。期间他平定流民动乱和宸濠之乱、推行教化、著书立说、移风易俗,阳明学经典著述《传习录》首刻于赣州,阳明学宗旨“致良知”之教首揭于赣州。
当时南赣盗匪猖獗,贼寇多年未平,王阳明临危受命,奉命为南赣巡抚,整顿军政,披甲上阵。一年内成功平息数十年的南赣“流民之乱”。这是军事史上的一大奇功,更是思想史上的一次具象映射。他写下千古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战火可以止于兵锋,乱世却需止于人心。他深知,治理国家,靠的不只是武力,更在于道德教化与心灵的澄明。于是他颁行《南赣乡约》,组织兴建书院、社学,倡导移风易俗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南赣地方统治秩序得以恢复。
为了破“心中贼”,王阳明于军政之余讲学赣州,四方弟子云集,盛名远播。他并不沉溺于战争胜利带来的喜悦,而开始思索和平的可贵。即便戎马倥偬,他依然向往归隐山林、与道俱寂的世界。这正是王阳明的可贵之处:他既能作将军,亦能为大儒,能以身征伐,也能以心养道,刚柔并济,知行如一。
南赣平定之后,1519 年,一场更大的风暴在南昌爆发 —— 宁王朱宸濠起兵谋反。“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王阳明再度临危受命,虽兵力不足,他坐镇吉安施发号令,以深厚的战略与胆略,仅用四十余天时间一举平定叛乱,是明代军事史上的经典之战。
然而胜利之后,他在南昌献捷,却遭张忠、许泰等权臣弹劾中伤,被贬权位。他离开权力中心,选择回归赣州讲学。在赣州通天岩,他结庐传道,研习 “致良知”。他将心比山川,心之所至,皆为道场。王阳明在此写下的《通天岩》诗刻,“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既是对赣南山水的礼赞,更是对生命境界的顿悟 —— 原来真理不在远方,而在当下的观照中。他教人反观内心,从 “良知” 中见天地之大、万物之性,正如他的诗所云:“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三)》)
“致良知”学说的横空出世,于思想领域的启蒙意义,正如黄宗義《明儒学案》所评价的,“救学者支离眩骛,务华而绝根之病。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之深切著明者也”。于社会领域,它是对明中叶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回应,也是对“人欲横流”社会的救赎。明末清初史学家张岱评论道:“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1527 年冬,阳明已年过五旬,奉诏出征广西,在南征途中再度路经江西,沿途讲学,传道授业。1529 年正月,他病重,于江西南安府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辞世。他留给人世最后的话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终年五十七岁。他终逝于江西,将最后的心灯点在这片熟悉的山河上。
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王阳明一生三立 —— 立德、立功、立言,而江西,正是这三立落地生根的所在。他在江西成就了自我,在这片山水之间找到了心灵的归所,以心学照亮江山。
今日你我若循阳明之迹而行,不妨从南昌出发,至吉安、赣州,在南昌万寿宫忆当年讲学声,在庐陵老街寻乡约遗风,在通天岩观摩崖石刻听千年风雅…… 体会一种于困厄淬炼之际,以知行合一锚定初心的赤诚。从此,心明如镜,照见前路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