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树立怎样的内容观?
文/晏承北
我老家在赣鄂湘三省交界处的修水县白岭镇。
如果把江西地图比作一个美女头像,白岭镇则刚好在“美女”的额头上。
镇子的山林间,至今保留着通往湘北和鄂南的古驿道,这里历来是“走江湖”的重要关口。
三省通衢的开放,也造就了这里百姓的热情与开朗。
M叔婆是镇上“讲古”“打讲”(讲故事)的高手,在她家,总是夏天坐满一屋,冬天围满火炉。
叔婆是冬瓜脸、马尾辫,墨黑的眉毛像是刚从砚台捞出来的一对毛笔头;眼睛一瞪,瞬间就把周遭照亮;嘴角的酒窝,深得仿佛真能装个二两三两;那略带嘶哑的嗓门,一开口就能把整条街的感应灯都喊亮,特别是大笑时,后山的小鸟都要被吓飞几个山头……
一年暑假的傍晚,叔婆家门口摆放着10多把椅子,邻舍们争相过去“抢沙发”,我也找了个小板凳听得一身的劲。
叔婆开场现身说法,讲了小她两岁的老公不顾家人反对追她的故事,怎么半夜爬窗户出来“散步”,怎么把家里的金耳环“偷”出来送她,那传神细节、惟妙惟肖,简直让大家都可以感知到他们半夜约会牵手时的触觉,说得叔公几次双手捂脸、满脸通红,赶紧以泡茶为由小跑着躲进了里屋,引得哄堂大笑。
大家都知道,这只是叔婆搞笑的“话引子”。叔婆重点要讲自己回娘家,亲眼看见邻居儿媳单脚跪地为婆婆擦澡的故事。
“姑娘,你为啥要跪在地上给婆婆擦身子啊?”叔婆问。
“也不是有意跪着,老娘翻不得身,床榻又低,跪在地上好使劲。”邻居儿媳回答。
“你为啥对婆婆这么好?现在像你这样的媳妇是绝了种啊!”
“我男客(老公)是个做泥水的,命苦、心甜、待我好,每天都是一身湿、一脸泥,一天三四百块工钱自己舍不得花半分,全存着给我用,还说今年满生(生日)要给我买两套新衣服,再买一条金链子,他对我好,我要替他孝敬瘫痪的娘。”
“你们婆媳没有闹过矛盾吗?”
“婆婆也跟我驳过嘴(斗嘴),但我每次都想着老公对我好,婆婆活一天少一天,我照顾她也有次数,就不会往心里去了。”
“如果你男客不爱你了,你还会继续对婆婆这么好吗?”
邻居儿媳红着眼眶、抹着眼角,抬头缓了很长时间才轻声吞吐回答:“我……我还没想过这些,如果真是那样,我……只会更加细心服伺我婆婆,娘在、他就在,娘好、他就不会跑,他就会回头来、对我好!”
……
叔婆这种一问一答、近乎原音再现的故事讲述方式,让大家听得眼睛都不忍心眨一下,几杯茶喝下肚也不肯起身行方便。
从迷人的故事情节中走出来,我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叔婆的故事讲得这么好?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喜欢听她讲的故事?我们的新闻宣传可以向她学习什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内容观?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媒介形态层出不穷,传播方式日新月异,但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始终系于“内容”二字。优质内容是主流媒体安身立命的根基,是赢得受众信任、引领舆论方向的不二法门。
好内容,源自现场捕捉的“活鱼”
新闻的生命在现场,内容的深度在一线。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中国记协等牵头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就是在引导新闻战线“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深入现场捕“活鱼”,践行“四力”创佳作。
实事求是地讲,现在通讯发达了,极个别新闻记者满足于电话采访、微信约稿,“秀才不出门,报道天下事”;有的虽然下到基层了,但“身”入“心”未入,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看的是“参观点”,听的“样板戏”,采写出来的稿件也是千篇一律的“大众脸”。
记者们只有深入现场,用群众的视角去观察问题、用群众的语言去描述生活,用脚力丈量、用眼力观察、用脑力思索、用笔力书写,才能让更多细节、“活鱼”跃然纸上。这些来自一线的细节,能够换得清新文风扑面来,能够让自己的作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也能够让新闻超越冰冷的信息传递,成为有温度、有情感的叙事,让受众在了解事实的同时,感受到人性的力量。
特别是在深度调查报道中,新闻记者通过深入一线、长期跟踪、多方求证,揭露问题本质,用洞察力触摸时代的温度,不仅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更推动着社会问题的解决,彰显了主流媒体作为“社会瞭望者”的责任与担当。
好内容,源自耳边回荡的“乡音”
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从来不是居高临下、遥不可及的,总会充分考虑本土目标受众在地理上和心理上的接近性。发掘本土的“乡音”,更容易引发本地受众的“共鸣”。我们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熟悉的语境中讲述身边的故事,让内容成为连接媒体与受众的情感纽带。
本土用户最关心的,往往是家门口的变化:一条地铁线路的调整、一所中小学校的新建、一个湿地公园的改造……主流媒体以“本土化视角”聚焦民生小事,用详实的信息回应群众关切。比如,报道老旧小区改造时,不仅介绍工程进度,更采访居民的期待与建议,让政策解读变得具体可感;关注本地节庆活动时,既呈现热闹的场面,也挖掘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还提供票务、交通等延伸链接服务。
在重大公共事件中,本土影响力体现为权威信息的及时传递与情绪的有效引导。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主流媒体凭借对本地情况的熟悉,快速联动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发布权威预警、科普知识、救援信息,同时关注民众的心理状态,通过暖心故事、互助倡议凝聚社会共识,避免谣言传播,稳定社会情绪。
这种在“乡亲”中找“乡音”、传“乡情”的本土化传播,让主流媒体成为用户心中“最可靠的身边人”“最信赖的传播者”,在信息繁杂的时代,为受众提供清晰的认知坐标和温暖的情感寄托。
好内容,源自思想碰撞的“火花”
思想有多远,内容就能传多远。原创是内容的灵魂,是主流媒体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主流媒体的原创力,体现为对事实的独家挖掘、对观点的独立思考、对叙事的创新表达上,这也是内容价值最直接的彰显。
独家的采访资源是原创力的基础。主流媒体凭借长期积累的公信力与渠道优势,能够接触到核心信源、权威人士、关键人物,获得第一手素材。无论是对时代楷模的独家专访,还是对重大政策出台背景的深度解读,这些独家内容都具有不可复制性,成为吸引用户的“硬核”资本。
独立的思考能力是原创力的核心。评论是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它最能体现媒体立场、水平和品味,是引导社会舆论最直接、最有力的形式,越来越成为倡导主流价值、扩大正面影响、打造思想高地,切实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的有力武器。同一事件,主流媒体不盲从、不跟风,而是基于事实进行理性分析,提出有建设性的观点。比如,在关注社会热点时,既呈现多元声音,也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避免极端情绪的蔓延。这种独立思考让内容更具思想深度,成为受众获取认知增量的重要来源。
创新的叙事表达是原创力的延伸。主流媒体正积极探索融合传播形态:用数据新闻可视化呈现复杂信息,用短视频讲述人物故事,用互动H5增强用户参与感……这些创新让原创内容更符合当下的传播规律,既保持专业性,又兼具趣味性,吸引年轻用户的关注。
坚持“内容为王”是坚持以不变应万变的精神内核,也是主流媒体的立身之本,而采访一线的洞察力、本土用户的影响力、报道内容的原创力,正是构建这一根本的三大支柱。
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叙事、饱含思想锋芒的表达、传递人间温情的篇章,终将汇聚成照亮社会的光河——既为奔涌的时代留下生动注脚,也为前行的人们凝聚精神动能,让正确的价值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让向上的力量在字里行间生生不息。这,便是主流媒体立于潮头的底气,更是守护内容初心、引领思想航向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