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元管三餐,8年未涨价”,峡江“颐养之家”的坚守
近年来,江西省积极推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创新。峡江县推行的“颐养之家”项目通过“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出一点”的运营机制,不仅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更在戈坪乡洲上村上演了一幕“8年如一日、5元管三餐”的温情坚守,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农村养老的互助温情。
傍晚时分,峡江县戈坪乡洲上村“颐养之家”飘出诱人的饭菜香。炊事员一声招呼:“开饭啰!”老人们笑呵呵地接过盛满辣椒炒肉、茄子豆角的餐盘,三三两两围坐,边吃边聊,一顿热乎又热闹的晚餐开始了。

▲图为峡江县戈坪乡洲上村“颐养之家”,老人们在用晚餐。
在洲上村“颐养之家”,一天三顿饭只要5元,8年没涨过价。这个看似“亏本”的食堂,已经成了村里23位老人离不开的第二个家。它离不开政府的资助,也离不开在外游子对家乡父老的深情反哺,更离不开全村老中青三代人拧成一股绳的守望相助。
一游子牵头,办起老人“暖心灶”
洲上村不大,只有60多户人家。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老人成了在外儿女最大的牵挂。2018年,在外做生意的村民李冬根看到当地“颐养之家”办得好,立刻想到了老家独自生活的老父亲:“老人家一个人在家,有时候连口热乎饭都吃不上,如果村里的老人也能有个食堂,那该多好。”
李冬根把这个想法跟同样在外经商的李冬平、李水平等人一说,大家不谋而合。随后,他们成立孝心基金会,大家自愿捐款,少的1000元,多的2万元,首批筹集到11.2万元启动资金。听说洲上村要办“颐养之家”,政府也补助了4万元建设资金。2018年7月1日,戈坪乡洲上村居家养老中心——峡江县第一家“颐养之家”正式开伙了。
规矩简单实在:村里70岁以上老人都能来吃,每人每天交5元伙食费,不够的由基金会兜底。“钱不够了大家随时捐。哪怕只有一位老人用餐,食堂也要办下去。”这句朴素的承诺,他们坚守了8年。
8年来,洲上村坚持“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运营“颐养之家”。县里每年对“颐养之家”进行星级评定并发放奖补资金,目前洲上村“颐养之家”累计获得奖补资金17.4万余元,孝心基金会累计收到爱心物资价值超20万元。

▲图为峡江县戈坪乡洲上村颐养之家,老人们在下象棋。
“平常,老人们喜欢聚在这儿看电视、打牌下棋、拉家常,这个小食堂像根无形的线,为老人们牵起了一个新的‘家’。”李冬根欣慰地说
全村接力,守住5元烟火气
一天三顿只要5元,8年没涨价,听起来不可思议,背后却凝聚着全村老中青三代人的共同付出。
村干部李秋生管着食堂的账,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电费多少、买锅碗瓢盆花了多少、炊事员工资多少……但账本里最暖人的,是“捐赠流水账”:5月3日,李冬根带了2只鸭子、10斤米;6月21日,李润庆送了20斤面条、30个西瓜……许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哪怕父母不在“颐养之家”吃饭,回村时都会顺手给食堂捎点东西。村民李新夫回村盖房子,虽然父母不常在村里住,但他特意花700元买了食材,和老人们热热闹闹吃了顿“团圆饭”。

▲图为在“颐养之家”就餐的老人在菜园里忙碌。
老人们自己也没闲着。23位用餐老人中,不少在自家房前屋后种着小菜园。辣椒红了、茄子紫了、豆角挂满架,他们就摘一筐送到食堂。“自家吃不完,带过来大家一起吃,新鲜!”这么一来,食堂买菜钱省了不少。李海根、李兆祥等几位身体硬朗的老爷子,还每月结伴到邻近的木柴厂,把边角料拉回来,一车就够食堂柴火灶烧一个月。
大家的身体状况也有人惦记着。孝心基金会成员李外是峡江县人民医院内科主任,父母也在“颐养之家”食堂吃饭。每逢周末,他总会回到村里,给老人们测血压、量脉搏、做按摩,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着大家的健康状况。2019年,孝心基金会还组织村里60岁以上老人免费到湖南韶山旅游,李外全程陪同。这趟特别的旅程,是年轻一代对父辈深深的敬意。
邻里情深,“家”的味道暖人心
一到饭点,“颐养之家”就热闹起来。老人们喜欢这儿,不光因为饭菜可口,更因为这儿有人气,有伴说说话。
张芳根和邓小英原本跟着孩子在南昌安了家,听说村里办了“颐养之家”,老两口就琢磨着回村里。“150元一个月,饭菜合口味,还能和老伙计们唠嗑。”去年,在子女的支持下,他们回到洲上村,在“家”里吃上了饭。
更难得的是杨莲英和卢水英这对老邻居。以前闹过矛盾,近十年都不来往。自从来到“颐养之家”,低头不见抬头见,渐渐地,不说话变成了点点头,点点头又变成了聊聊天,现在两人饭后还常结伴散步。“颐养之家”不光让人吃饱饭,还把邻里关系捂热乎了。

▲图为峡江县戈坪乡洲上村颐养之家,老人们饭后练习锣鼓。
如今,洲上村的“颐养之家”食堂已经成为当地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里的老人提起这事儿,脸上都带着骄傲的神情。一座小小的养老食堂,用最朴实的方式,点燃了乡村的烟火气。目前,峡江县86个行政村实现“颐养之家”全覆盖,“政府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农村养老新格局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