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记者谈“捞活鱼” 中国记协栏目“我在现场”刊发

2025-07-18 09:38 阅读
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作者/朱宸廷

7月14日,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及主题采风活动在江西开启,来自境外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记者组织负责人和媒体代表来华。7月15日,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江西日报记者朱宸廷从一众参观的外媒嘉宾中,锁定来自德国的自媒体人罗伟哲。他通过中英双语与这位八次到访我国的“中国通”展开对话,“捞”起新闻“活鱼”。

 

上周,我接到江西日报社通知,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记者要来景德镇,让我们做好配合报道。作为派驻景德镇分社的记者,我预感到,要有好东西了。

7月15日傍晚,我跟随记者团来到中国陶瓷博物馆。展厅里人很多,几十位肤色各异的外媒记者正沉浸体验着博物馆的各式瓷器。

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记者朱宸廷(左四)正在采访罗伟哲(左三)。

此时,一个独特的身影吸引了我的视线:一位身材异常高大的欧洲面孔,站在元代青花瓷展柜前,对着那蓝白相间的纹饰频频点头。那专注的神情,那“懂行”的姿态,在拥挤的人群中像一道无声的信号——这,是条“活鱼”。

 

(一)
 

作为记者,如何发现好新闻?首先要有善于捕捉细节的眼睛。

在几十位同样充满好奇的外媒同行中,我一眼锁定的,正是他那份“频频点头”的专注与共鸣。我能感受到,这不是礼节性的浏览,而是发自内心的理解与触动。那一刻,直觉告诉我:这个人,懂中国陶瓷;这个人,有故事。

没有丝毫犹豫,我走上前去,直接用英语开启对话:“Sir, I found you were nodding, right? ”(“先生,我发现您刚才一直在点头对吗”),并进一步追问“是有什么特别打动您的地方吗?”这个最直接的观察,成了撬开话匣子的钥匙。

听到我的问题,罗伟哲好像遇到了“知音”,两眼放光。

他指着展柜中的青花缠枝莲纹瓷器,用流利中文和我分享。他说,直到在南京大学当交换生学习时他才知道:青花瓷的根,在中国景德镇。

他频频点头,正是在感叹:青花瓷是中国古代匠人用泥土与烈火创造的艺术,而蓝白配色,是东西方文明早已紧密相连的无声证明。

这偶然的一瞥、这基于细节观察的一问,让一位深度了解中国文化的德国“中国通”浮出水面,也浮现出一个关于文明对话与重新发现的鲜活故事。

新闻的“活鱼”,就这样在“发现”的眼神交汇中,被“捞”了起来。

 

(二)

聊完这个共鸣话题,我还不肯“放”过这条“活鱼”。

当罗伟哲的口中蹦出第一个中文词——“鄱阳湖”时,我就隐约感觉到,他的确了解中国。当他说出第二句中文,提到自己是一名“自媒体人”时,基于职业敏感,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带着独特视角观察中国的传播者。

我抓住这个关键信息点,抛出核心问题:“Did you find any good ‘news angles’?”(“您有没有发现什么独特的‘新闻角度’?”)

这个问题再次成功打开了罗伟哲的话匣子。作为媒体同行之间的交流,他不再是简单介绍,而是开始分享他深刻的观察与思考:

关于景德镇的魅力,他提出了“三线城市的国际魂”这一精妙比喻,描绘了凌晨灯火通明的陶艺工作室与午后茶山采风交织的艺术生态,感慨这是柏林或北京快节奏下难以复制的“艺术乌托邦”,是中国充满活力的多元面貌的有力佐证。

关于中国的吸引力,他动情呼吁:“如果你不在中国生活,肯定有你的原因。但是你知道中国的美还不住在中国、或者还不打算看中国,你就浪费一个很好的机会!”这句话朴实真挚,直击人心。

关于语言的价值,他坦言学习中文是“打开命运之门的钥匙”,正是凭借出色的双语能力,他才得以主持中德论坛,他的自媒体账号“德国同学罗伟哲”才成为向世界展示真实中国的窗口。

这个关于“新闻角度”的提问,成功引导他分享了对城市定位、艺术本质、跨文化传播、语言价值等多个层面的深度思考。这些观点新颖、深刻、接地气,不只是简单的参观感受,更是建立在八次访华经历上的真知灼见。

 

(三)

发现需要慧眼,提问需要技巧,而要在“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这样的大型外事活动中,将生动的现场转化为高质量融媒体产品,则是对记者综合素质——尤其是“积累”的硬核考验。

报道当天,外宾下午5点抵达博物馆,采访结束已是傍晚6点。这意味着,留给我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小时:整理录音、筛选素材、构思行文、撰写稿件、剪辑Vlog、走审核流程……环环相扣,分秒必争。晚上10时21分,《中外记者互动Vlog | 德国“中国通”八访中国:在千年瓷韵中读懂东西方对话的密码》在大江新闻客户端准时发出。

 

Vlog记者就是“融媒轻骑兵”。一人既是“发现眼”“采访嘴”“写作手”,也是“摄像”“后期”“翻译”。现场敏锐锁定目标(发现)、流畅采访(提问)、迅速构思框架(写作)、用手机记录关键互动画面(拍摄)、后期高效整合Vlog素材(剪辑)……中国传媒大学的系统训练,让我在主持控场和节奏把握上相对娴熟。用户喜欢互动,而主持能力正是保障良好互动、提升作品吸引力的关键一环。

 

(四)

视频报道发布后,大江网抖音号、视频号,江西国际传播中心等平台全网转载,海内外曝光量约71万次,反响热烈。

罗伟哲的讲述之所以打动人心,除了他本人的独特视角和真诚表达,也在于它契合了当下受众的需求:渴望看到真实、生动、有深度的跨文化交流故事;渴望通过普通外国人的眼睛,重新发现熟悉土地上的陌生魅力。

讲好中国故事,我们需要更多与世界深度“对话”现场的“发现”,需要更多能激发深度思考的提问,更需要在幕后无数个日夜默默锤炼、时刻准备出击,成为传播中国故事的“融媒轻骑兵”。

朱宸廷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担任现场主持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