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国际话语权!江西在全球率先破译雷竹“基因密码”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舒海军 实习生熊文嘉报道:近日,由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省检验检测认证总院联合筹建的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智慧竹产业)传来喜讯:该基地成功破译雷竹染色体级别高质量基因组,有关成果作为标准参考数据,填补了雷竹基因组研究空白。
雷竹基因数据作为生物计量标准参考数据,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此次研究成果在最新一期Nature子刊、国际知名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期刊《Scientific Data》刊发,被认定为全球首次破译雷竹染色体基因组,标志着我国掌握了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20世纪中叶,江西从浙江引种雷竹后,由于气候、土壤条件差异较大,雷竹在江西红壤区表现出产量不稳定、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长期未被开发利用。
自2012年起,省林科院竹类创新中心主任王海霞研究团队开始系统研究雷竹栽培技术,并研发建立“红壤区雷竹笋用林高效培育技术体系”。该技术应用推广后,显著提升了雷竹产量和效益:亩产从800公斤提高到2000公斤以上,投产林分平均亩产值达4万余元,种植面积由不足2万亩增加到近30万亩。
在技术推广过程中,缺乏良种、品种混杂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王海霞对此解释道:“当时引种的雷竹并非单一品种,而是包含多种地理种源和栽培变种,导致在相同技术条件下,不同品种的产量、品质、出笋期差异较大,难以实现标准化种植。”
选育良种成为破题关键。自2014年起,王海霞研究团队先后前往浙江、安徽及省内多个雷竹产区,收集了16个不同的雷竹栽培类型,并于2023年着手基因组“解码”,历经两年全基因组测序,成功破译雷竹染色体级别高质量基因组。这意味着有了雷竹的“基因图谱”,科研人员告别传统“盲选”育种模式,可精准培育优质的雷竹品种。
竹产业是江西林业支柱性产业,今年全省竹产业综合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竹笋年需求量约400万吨,实际产量约200万吨,且出口需求还在不断增长,供需缺口巨大。基因破译不仅填补科研空白,还为全国雷竹产业发展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支撑。通过构建“科研-数据-育种-种植”全链条体系,实现科技创新到产业应用的转化。
“后期引入AI技术后,雷竹育种周期有望缩短30%以上。通过良种的培育,实现‘一地一种’的标准化种植。”王海霞认为,“江西雷竹总产值虽然占比不大,但单位面积效益较好。一旦良种普及和技术深化,叠加巨大的竹笋供需缺口与政策引导、产业集群效应,江西依托国家级计量数据基地,有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推动雷竹产值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