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周时间模拟大学四年”,准大学生的早教班?
当前,高校录取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不少考生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满怀憧憬。与此同时,也有机构瞅准商机,推出面向准大学生的暑期生涯发展夏令营。他们打出“用一周时间,模拟大学四年”的口号,宣称能全方位模拟大学四年生活,提前规划大学生涯。
某机构发布的“用一周时间模拟大学四年”的宣传广告
机构人员表示,营员们将入住北京某211高校,真实体验8天7晚的大学生活。机构会发放该校饭卡,让他们品尝大学食堂的伙食,并安排入住四人一间的学生寝室。课程安排显示,白天主要开展理论课程,晚上分组开展实操训练。
不难看出,这样的“大学体验”本质上仍是机构组织的游学项目,不过,如果描述属实,相比普通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式的游学,这样的项目确实深入一些,体验感会更强。有参加过类似培训的学生表示,课程中关于学生会社团竞选的利弊、考研保研、考公等内容确实有用。应该承认,如果类似项目精心筹备,有助于减少准大学生的信息差。
然而,要追问的是,“模拟上大学”的价值真有那么大吗?家长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找个学业上的“超级保姆”,真的有利于其成长吗?
这些课程面向的是准大学生,再过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他们就会到被录取的高校报到,感受真实的大学生活。类似一星期的体验项目,就算模拟得再逼真、再全面,也不过是将大学的景象提前两个月呈现在孩子眼前罢了。高考后的这段时光,本应是考生放松身心、调整状态的阶段,家长们迫不及待地把孩子送往“模拟大学”,是不是过于焦虑了?
高中毕业生很多已经成年,具备了一定的适应环境、应对变化的能力。用“早教班”的思维看待孩子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未免有些用力过猛了。中小学阶段,学生们的发展路径相对相似,家长们为孩子的学业成绩忧心忡忡尚可理解。但到了大学,每个学生都拥有独特的发展方向和人生轨迹,“起跑线焦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大学生涯规划固然重要,但不应是千篇一律、刻板生硬的模板。顺利完成专业学习、争取以优异成绩毕业,仍是大学生的主线任务。诸如是否参加社会活动、加入哪些社团、与谁建立友谊等问题,都应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来决定。培训机构试图用统一的模板去规划每个学生的大学生活,显然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
大学不只有按部就班的学习任务,还充满各种计算以外的变量,大学的魅力恰恰在于后者。比如,可能对其他学科、其他专业产生兴趣,想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可能遇到值得追随的老师,为此改变自己的学业规划;还可能遇到爱情,为了幸福而奔赴远方。如果生硬地遵循某个既定规划,大学生活就会错过更美丽的风景,错过值得珍惜的人。
对许多准大学生来说,上大学意味着离开熟悉的家乡,远离父母的庇护,是年轻时的第一次“远行”。面对未知,感到彷徨、焦虑和紧张,是人之常情。但未来的不确定性,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如果什么都按照规划来,完全听从培训机构的“指导”,大学还有什么不一样的色彩?人生还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