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管食堂”,学历内卷还是管理升级?
5月22日,东南大学官网发布的一则招聘公告引发网友关注。公告显示,该校总务处计划招聘1名膳食办公室管理岗人员。岗位任务包括“负责菜品开发、规划、核价、烹饪、第一、二课堂等文化建设”等。其中,“博士学历”“烹饪”等表述,引发不少网友讨论:“高校食堂岗位也要博士学历了?”5月23日,东南大学工作人员确认该岗位在本轮公开招聘之列,具体岗位是膳食管理办公室管理岗,属学校正式管理岗位范畴。(5月22日 上游新闻)
“博士管食堂”之所以刺中公众神经,本质是“学历=体面工作”的固有认知被打破。在传统观念中,博士理应投身科研或高端行业,而非“与锅碗瓢盆打交道”。但细究岗位职责,其要求远非“颠勺”所能概括:需具备食品科学、营养学专业知识,统筹数万人饮食安全,推动食育文化建设。此类复合型管理人才,恰是当前高校后勤从“大锅饭”向精细化、科学化升级的关键。
对比此前“北大硕士当食堂阿姨”事件,舆论同样两极分化。有人痛斥“学历贬值”,也有人肯定职业选择的多样性。两起事件共同揭示一个矛盾:社会既呼吁打破“职业鄙视链”,又难以摆脱“高学历必须匹配高门槛岗位”的思维定式。
而高校后勤转型必然经历从“吃饱”到“吃好”。近年来,校园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暴露出传统食堂管理的粗放弊端。高校后勤不再是“找个厨子做饭”那么简单,而是涉及供应链监管、营养配比、食育文化等多维度的系统工程。
山东等地已明确要求高校食堂自主经营,强化全链条管理;山西晋中试点“笑脸评级”,以量化考核提升餐饮安全。在此背景下,东南大学招聘食品科学博士,正是以专业力量推动管理升级的缩影。若仍以“小学历、低门槛”配置后勤团队,恐难应对师生对“舌尖安全”的更高期待。
归根结底,博士走进食堂争议背后是全社会对学历价值的迷茫。一面是“博士送外卖”“硕士当保姆”的个案被放大为“读书无用论”的佐证;另一面,技术工种“用工荒”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存,凸显职业评价体系的扭曲。
事实上,学历的真正价值在于拓展个体的能力边界,而非划定职业禁区。如东南大学岗位所示,博士的科研能力、系统思维与数据分析技能,可转化为菜品研发的科学性、成本控制的精准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前瞻性。当“健康餐窗口”的理念通过专业管理落地,学历便不再是“孔乙己的长衫”,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箱”。
“博士管食堂”不是荒诞剧,而是高校后勤走向科学管理的标志事件。当社会能以平常心看待“博士”与“食堂”的组合,或许才是职业观念真正进步的起点。毕竟,学历的终极意义,不是为人生套上枷锁,而是让每个岗位都能因专业赋能而熠熠生辉。(张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