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楼门禁失灵,就不修了吗?

2025-05-10 19:52 阅读
北京晚报
单元楼门禁设置的初衷,是为了让居民更有安全感,同时抵制乱发小广告等破坏楼道环境的行为,但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在许多老旧小区,尤其是开放式小区,门禁形同虚设已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这些楼门几乎都是开着的,我们可以直接进去送货。”在西城区木樨地北里小区,一名步履匆匆的快递员对记者说。记者看到,其中一栋楼的五个单元门中,四个大敞四开,门板被用石头或砖块抵着,大家可以随意出入;另一栋楼的多数单元门看似紧闭,但走近就会发现都处于虚掩状态,随手一拉就能开。
  
在海淀区北蜂窝路22号院,记者看到一些门禁的呼叫面板已经处于断电状态,无法正常使用,另一些门禁上的磁条则已经坏掉。不过,虽然门禁系统“罢工”,但这些门板都紧闭着。“这样的门禁能挡住啥呢,就像个空架子,陌生人照样能进进出出,一点也不安全。还是赶紧修好吧!”一名居民担忧地说。
  

记者了解到,在一些小区,门禁坏了多年,昼夜大开,居民已经习以为常;而在另一些小区,因为使用不当,门禁坏了修,修完很快又坏了,让居民闹心不已。

支持

门禁保障安全不可或缺

一说起门禁,朝阳区泰利明苑小区的居民感触很深,在他们眼里,门禁是一道不可或缺的安全闸。“每个单元门都需要刷门禁卡才能进入,大厅里有保安值班;快递、外卖员也可以直接说送谁家,请保安帮忙开门。我觉得这样挺规范,大家也放心。”居民赵女士告诉记者。
  
“这道安全闸不仅在门口,也在心里。”谈到单元楼门禁带来的安全感,家住海淀区的居民李女士亦有同感。她说,在很多开放式的老旧小区,人员混杂,单元门设一道“卡”,会让老人、孩子安心不少。“我家孩子小,有时他自己在家,如果有人直接上楼‘咣咣’敲门,他会吓一跳。要是有门禁挡着,先通过电话联系,会好很多。”
  
在很多老旧小区,设置单元楼门禁是阻止小广告入侵的一个好办法。一旦门禁“失守”,楼道就会被贴成“花瓜”。记者在北蜂窝路22号院看到,一些门禁已经失效,楼道内环境相对较差,墙面甚至是居民家的防盗门上都被贴了小广告。
  

反对

震动声太大不堪其扰

“这都坏了多少年了,敞着挺好。”在朝阳区樱花园小区,一些门禁已经失灵多年了,但不少居民却给出了“宁可安于现状”的回答,尤其是很多低层住户更希望门禁最好别修。
  
“关门的时候,那个门禁的震动声特别大。”低层居民抱怨,门禁闭合的时候不仅声音刺耳,而且那股震动非常明显,连自家房门都跟着“哐啷”一下。“当年装门禁的时候,还没有快递、外卖,楼里也没有那么多租户。现在楼里楼外进进出出的人格外多,甚至半夜还有点外卖的,或者年轻人回来很晚,大半夜的门禁‘咣咣’响,真受不了。”还有居民提到,门禁的电话机离一层居民家的窗户很近,通话时很吵人。
  
记者采访发现,快递员、小区租户尤其是短租户,都不太喜欢门禁。在东城区兴隆都市馨园,有租户提到了门禁带来的不便。“每换一个地方住都得办门禁卡,办理方式还不一样,有的中介手里就有,有的得联系社区,有的是找物业,一张巴掌大的门禁卡能把人绕糊涂了。”
  

专家

门禁问题折射社区治理短板

在一些老旧小区,租户多,人员流动大,关于单元楼门禁的投诉比较多。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很多社区工作人员左右为难:不修,会有人投诉安全问题;修了,有人则投诉各种不便;修完以后遭生拉硬拽很快又坏了,还会有人投诉管理不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赵小平指出,门禁问题反映了社区治理的三个短板:一是技术应用与居民需求匹配度不够,即旧的门禁技术难以兼顾便捷性和安全性问题;二是维修责任定位不清,维修成本是物业承担还是从公维基金支出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公维基金的使用还面临着业主表决率太低、维修基金不足和支出依据模糊等困难;三是居民的公共意识和议事协商能力不足,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有待提升。
  
赵小平认为,社区可以将解决门禁问题视为提升治理能力的机会,建议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技术赋能,通过新技术改造,在成本可控基础上,尽量弥合便捷性与安全性的冲突;二是明确责任,从制度上明确门禁维护和维修的责任,可以建立“小修物业负责+大修基金补充”的支出机制;三是提升意识和能力,通过宣传倡导与加强监督,提升人们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通过社区议事协商机制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