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一捧故乡土!江西81岁妹妹跨越2200多公里祭奠志愿军哥哥

2025-04-21 07:31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原标题:

跨越74年的“重逢”

哥哥参加抗美援朝牺牲不知埋骨何处,全家三代人寻亲数十载未果,今年妹妹获知新线索后再度北上……

  江西东乡,81岁的戴英秀,五兄妹只剩自己了,DNA已经采集,与归国抗美援朝烈士遗骸的比对一直无果。她很怕,有生之年,是否还能找到自己的亲哥哥戴抚民。

  74年前,哥哥北上“抗美援朝”成诀别,五封泛黄的家书,是哥哥唯一留下的物件。戴家三代人七十载的寻找,在一次次失望中延续。今年清明节前,事情又有了新的转机……

戴抚民的照片

4月3日,辽宁丹东元宝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戴诚然为戴福民烈士擦拭墓碑。

戴英秀姑侄哭倒在戴福民烈士墓前

  第一章:寻亲

  74年后的北上

  2025年3月31日,距离清明节还有5天。

  此时,在江西抚州乡间,家家户户都在准备祭扫,而在东乡区邓家乡嵇坊村,戴英秀的家中却是另一番忙碌景象。尽管天气已回暖至20℃以上,但老人还是换上了冬天的厚衣服,戴上围巾、帽子、手套等保暖物件。

  屋外等待着的,是戴英秀的侄子戴诚然。很快,姑侄俩就要北上前往辽宁省丹东市。

  从东乡去丹东,单程距离2200余公里。戴英秀81岁了,显然不适合长途跋涉,老人却坚持要走一趟,她说:“这辈子,也就是这个念想了。”

  老人的“念想”,是寻找二哥戴抚民,一名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

  最近一年,在寻亲志愿者和沈阳媒体的帮助下,戴英秀发现,辽宁丹东元宝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有一位江西籍烈士“戴福民”,与戴抚民同音不同字,而且,其下葬后一直没有家人来祭奠。

  “会是同一个人吗?”眼看又是一年清明时,她终于下定决心,趁着自己身体还算硬朗,北上!

  种种原因导致寻找遗骨未果

  戴英秀兄弟姐妹五人,她是老幺,戴诚然的父亲戴佑民是大哥,戴抚民排老二。据戴家人介绍,1951年6月,戴抚民在朝鲜战场负重伤,时隔一年后,家里收到了一纸烈士证。可戴抚民在哪里牺牲,牺牲时在哪支部队,甚至埋骨何处,都不得而知。

  自此,寻觅戴抚民的遗骨,成为家人念念不忘的大事。从1952年至今,三代人为之奔波70余载,却因年代久远、证件缺失、部队变更等种种原因,收获有限,大哥戴佑民更是抱憾而终。

  五封家书、两张一寸照片,是戴抚民留给家人的全部物件。根据信件内容,戴抚民入朝前的部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142师,1951年12月随部北上辽宁锦州,后入朝作战。

  戴英秀告诉记者,大哥戴佑民还健在时,就多方找寻,但因老部队多次改编,难以找寻。最近几年,她还申请与在韩归国烈士遗骸进行DNA比对,一直没有成功。

  一场全国的“接力”

  七十载寻亲路,“不断有好心人帮我们。”戴家人很是感激那些帮助过他们的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志愿军后代、寻亲志愿者,也有媒体工作者。

  《沈阳日报》记者周贤忠就是其中之一。长期关注志愿军寻亲的他,无意间在志愿军烈士家属群看到有关“戴抚民”的寻亲文章,并注意到文内摘录的戴抚民家书。戴抚民入朝所在的部队,会不会就是人民志愿军炮兵第62师?

  公开资料显示,1951年初,志愿军炮兵第62师在锦州组建,下辖第604团、605团、606团,皆为高射炮团。组建部队中,恰有戴抚民所在的第48军142师师部。

  另据62师战友网信息,1951年3月18日,炮兵第62师副师长王星率师部和604团作为先行部队,由丹东鸭绿江造纸厂驻地出发,跨过鸭绿江。4月,605团、606团相继入朝。这一时间,也恰好与戴抚民信件中所言吻合。

  据悉,这支部队先后参加了掩护桥梁、守卫机场、粉碎敌“绞杀战”、实施机动作战和反登陆作战及掩护夏季反击作战,在与美国空军争夺制空权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戴抚民在信中也强调“任务重大”。

  “ 戴福民,六十二师,江西省”

  希望很快又来了,周贤忠在中华英烈网发现,辽宁丹东元宝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有一位烈士“戴福民”与戴抚民颇为相似——同为江西籍,所属部队为62师,牺牲时间也吻合。同时,据陵园反馈,一直没有亲属祭拜。

  这种情况下,戴英秀和家人更加肯定:“‘戴福民’大概率就是当年重伤送往后方医院治疗的哥哥!”

  “不想再等了,出发。”戴英秀告诉记者,那儿不仅有“戴福民”,也是戴抚民曾经学习、工作、战斗过的地方。临出发时,戴英秀回了趟老屋,取了些泥土和旧瓦,用红布小心包裹着放入行囊。

  4月3日,清明前一日。

  当天上午,在丹东市元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协助下,记者陪同戴英秀来到了元宝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苍松翠柏拱卫,山花芳草陪伴,687名抗美援朝烈士长眠于此。一排排长方形烈士墓整齐肃穆,上面刻着烈士信息,名字、籍贯,稍微详细一些的,则刻了部队番号。

  戴英秀忽然停在第二排右三号墓碑处,怎么也不肯挪步。下一刻,只见老人佝偻着身躯跪倒在地,眼中噙满泪花,一双饱经风霜的手颤抖着、仿佛用尽力气般向前探去。指尖终点的石碑上,赫然写着“戴福民,六十二师,江西省”。

  不管是不是同一个人,他都是我哥

  跨越74年的思念终于有了归处。伴随着一声声“哥哥”的呼喊,戴英秀哭得撕心裂肺。

  陪同在旁的戴诚然也泣不成声。姑侄俩将一直贴身带着的红布包打开,把这捧跨越了74年、2200多公里的故乡土撒在墓碑上,随后将白酒缓缓倾倒,为烈士洗尽尘埃。此刻,哪怕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也化作了一句句“回家了”。对两位老人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跨越千山万水的祭拜,也是一家人相隔74年的“团圆”。

  “不管戴福民是不是戴抚民,他都是志愿军战士,就也是我的哥哥。”在她心里,终于有了寄托,“明年我们还要来!”

  行程的最后,两位老人来到志愿军炮兵出发地——鸭绿江浮桥遗址。江对岸,就是朝鲜。

  江水静沉,江风凛冽,戴英秀在岸上踱步而行。老人不自觉地唱了起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第二章:家书

  74年前北上“抗美援朝”  

  时间回到今年3月31日晚,在大江网(信息日报)、大江新闻客户端记者的陪同下,戴英秀从南昌登机,飞往沈阳。在她浓厚的乡音中,一段关于抗美援朝战士戴抚民的记忆徐徐揭开……

  哥哥戴抚民生于1929年,少年时前往南昌求学,1947年起就读于南昌师范学校,1949年年中毕业,旋即考入江西八一革命大学。1950年4月,戴抚民在江西八一革命大学结业,继而参军,被分配在当时驻吉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142师政治部宣传队。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这年11月,戴抚民所在的第48军142师奉命调离吉安,乘火车北上至辽宁锦州进行改编。期间,戴抚民除宣传队的工作外,也加入了无线电组。

  “对于这次北上的目的,那(毫)无疑问是为了抗美援朝、保卫祖国。”1951年12月24日,戴抚民写信给在南昌市公安局工作的大哥戴佑民。

  “有党替我作保障,我什么也不怕了”

  在信中,戴抚民说:“(锦州)和家里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天气比较冷,衣服穿得多……老百姓的觉悟最高,宣传队现在进步也快。”他同时宽慰兄长,尽管自己身处遥远的东北,但只要把美帝国主义赶走了,请假回家也不过一周的车程。

  “现在我们志愿部队和朝鲜人民已经把美帝打回三八线向南溃逃了,这里有工厂,也有强大的军事,以前我没有看到自己担负人民的力量,现在我才看到一些。”

  “进步”是戴抚民家书中频频提及的一个词。他为自身的进步感到由衷快乐,勉励兄长同自己一起“不断进步”,更对党和人民深情告白:“有党替我作保障,我什么也不怕了”。

  “所负担的任务非常重大”

  1951年5月15日,已随部队入朝的戴抚民给大哥戴佑民回信报平安。出于保密,信封上部队番号被油笔涂去,但文内提到:“所负担的任务是非常重大,有决定朝鲜战争速胜速成之因素”。

  “我们目的不在马上多解放一城一地,而在歼灭他有生力量……我们要解放朝鲜全部,就要把它(他)三分之二的兵力全部围歼在朝鲜,时期也不会延长得太久了。”

  历经70余年的岁月洗礼,戴抚民的字迹依旧苍劲有力,而这也是他寄出的最后一封信。1951年6月,年仅22岁的戴抚民在朝鲜前线受重伤,转到后方医院治疗,之后再无音信。

  第三章:查证

戴英秀姑侄来到鸭绿江断桥,这里是抗美援朝重要的历史见证地。

1949年11月3日《江西日报》刊登的《南昌大学改革委员会公告》中有戴抚民的名字

  资料遗失 无法追认“烈士”

  原来,早在戴抚民赴锦州时,他的入学参军档案等资料被放入一个小皮箱,寄回了老家东乡石溪村。加上1952年部队送来的烈士证和光荣牌匾,可以说,本应保存了一套完整的戴抚民资料。

  可是,如今的老屋已成废墟,戴抚民档案和烈士证也因年代日久、亲人四散而遗失。这意味着,戴抚民参军入朝的唯一印记,只剩下当年寄给戴佑民的五封家书了。

  烈士证遗失带来了连锁反应,戴抚民至今未被追认为“烈士”。东乡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褒扬纪念股干部辛德勇对此解释说:“没查到他(戴抚民)的烈士证底档,现阶段只能初步确认戴抚民参加了抗美援朝,但要追认为‘烈士’,还需要更多佐证。”

  同样,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无法通过为烈士寻亲的名义开展对戴抚民、戴福民两人的身份印证工作。

  记者查证添补重要一环

  根据相关规定,戴抚民“追烈”需要的完整证明闭环,包括入学、参军、入朝等一系列环节。但辛德勇表示只找到一份戴抚民就读南昌师范学校的入学许可,后续几乎是空白,而家书只能作为旁证。

  大江网(信息日报)、大江新闻客户端记者注意到,根据家书等资料,戴抚民是1950年4月在江西八一革命大学参军,分配在吉安。而根据1991年出版的《江西八一革命大学校史》一书,1949年至1950年期间,江西八一革命大学共开办两期,其中第二期起初以“南昌大学政治学院”之名招生,毕业时间正是1950年4月。

  循着这条线索,记者经过多番查找,最终在江西省档案馆找到一份“南昌大学改革委员会”1949年11月1日发给江西日报社的函,要在《江西日报》刊登《南昌大学政治学院录取新生名单》,但没有名单。

  幸运的是,江西日报社博物馆保存了这张报纸。1949年11月3日的《江西日报》刊登了这份名单,里面就有“戴抚民”。

  “同音不同字”很普遍

  据丹东市元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透露,包括“戴福民”在内的687位烈士,系危重伤员转安东抢救无效而牺牲。

  目前,元宝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的江西籍烈士共有10位,其中仅有3位烈士的籍贯具体到县一级,但所载的江西“方生县”“军江县”“平乡县”等名称并不存在于江西地名中。

  对此,《沈阳日报》记者周贤忠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战争时期,烈士信息记录简单、匆忙,烈士姓名谐音、近音甚至出现别字的情况非常普遍。典型的例子就是黄继光,原名是“黄际广”,参军登记时被误记录。

  从贵州毕节远道来沈阳祭拜的76岁老人彭德先,其父谢大友也是这种情况。1951年2月,谢大友牺牲在朝鲜前线,仅留下的一张烈士证存根,上面的名字却登记成了“谢大有”。

  “考虑到当时的文化水平、各地方言不同的情况,确实可能出现笔误、人名同音不同字等情况。”丹东市元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姚瑶说。

  查证还在继续……

  虽然在戴家人和戴英秀的心中,“戴福民”就是自己哥哥“戴抚民”。对于追认“烈士”,在老人看来,并不那么重要。但很多人并没有放弃,一直不断在查找、查证。

  就在记者北上期间,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省档案馆、南昌大学都提供了很多帮助;山东、内蒙古以及辽宁等地的媒体也给予了极大支持。

  目前,除了找到戴抚民入学实证外,参军、入朝环节尚无实质性的进展,路也许还很长,但我们不会停,查证仍在继续……

  戴抚民家书节选

戴抚民所写家书(局部)

  第三封

  ……

  年关还准备排剧、编快板,非常热闹。在连队的工作,只要能和同志们打成一片,同志们是非常拥护的,因此我也整天无上欣慰地忙碌,抽不出时间休息。我无线电组共五人,有三个是同学,这次由宣传队一人调来的,有一个是江西南昌人,解放战士,都是青年(小)伙子,可以(说是)非常畅快。部队生活也好,在行动上每连有四五辆卡车,当然其他观察机、测高仪……都是配备现代化的。

   第四封

  我已于十一月十五日北上来锦。这次,我想哥哥一定是会同意并鼓励我的。

  对于这次北上的目的,那无疑问是为了抗美援朝、保卫祖国,但是我是完全相信你的进步是要比我更快的。我北上,并不是打仗,而是工作更需(要)我。我经过一个礼拜坐火车,一直安全的(地)到达了锦州。这里和家里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天气比较冷,衣服穿得多,吃高粱,还是有大米调剂,生活上比家里还好。屋子里有暖炉,老百姓的觉悟最高,宣传队现在进步也快。

  我过去对文艺不感兴趣,现在,我已经参加合唱团,练习音乐。这里有播音电台,我们时常可以去录音。当我听到自己合唱团的歌声广播时,我便会想到自己的声音也在里面,内心那是如何的高兴愉快呢?其余对跳舞、打鼓,我都感兴趣了,我的生活的确是快乐,恐怕还不是你所想像(象)得到的。对于什么离家远,在我思想上的确毫不觉得了。只要把美帝赶走了,请假回家坐车也不过一星期就到了。

  对于我现在或将来,究竟北上是干什么?这是国家大事,我以后会告诉你的。不过你总相信我,我年纪大了,是为人民服务,自己也在不断地进步,有党替我作保障,我什么也不怕了。在这里做工作,“危险吗?”那其实比家里面还安全,现在我们志愿部队和朝鲜人民已经把美帝打回三八线向南溃逃了,这里有工厂,也有强大的军事,以前我没有看到自己担负人民的力量,现在我才看到一些。

  哥哥,我所顾虑的,就是恐怕父母对我这次北上还会有误会、不放心,或舍不得。种种个人利益的考虑只想情绪发生,但是现在他们舍不得也没办法,我已经北上了。再说,真正大战发生,由(有)一位青年(小)伙子还可不当兵?东北老区,你看到村子里有几个青年在家里?……我在部队正可以发挥我十几年读书的东西。

  ……

  回信还书,辽西锦州一四二师宣传队。

  第五封

  正月在锦州曾接来书,并有像(相)片一张,无误,勿念。唯当时部队葱葱(匆匆)行动,来到朝鲜已近两月,此间因为工作冗忙,通信不便,致未能早执作复,内心犹殷。家中之信亦于前日寄回,想亦盼念。我在部队身体尚好,工作也顺畅,请勿念。

  现在我个人尚无具体工作,不过在排里办墙报、读报纸、活跃部队而已,一些重的工作上级都不让我干,我最近最喜欢写稿,党报和通讯社也常有我的稿子在报纸上刊登。

  ……

  现我们部队在前方的后方,所负担的任务是非常重大,有决定朝鲜战争速胜速成之因素,到任务完成之日,我当详细告你,那时您亦会想像(象)我在朝鲜的革命生活是何等有趣。

  我们目的不在马上多解放一城一地,而在歼灭他有生力量。我们要解放朝鲜全部,就要把它三分之二的兵力全部围歼在朝鲜,时期也不会延长得太久了。

  总策划:刘小荣 刘宏 执行:黄铭 审核:罗玮虹 作者:黄祥晟 沈冠楠 摄影:王祺 吴轶曌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