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变味”的网评文章回归“本味”
网评文章,即指在网络平台刊发的评论性文章,具有传播广、时效快、阅读便捷等特点。近年来,网评领域的刊发平台多、文章数量大、涉及范围广,日益成为广大评论者观点表达和思想汇聚的重要阵地。然而,随着网评文章的繁荣,其所暴露出的结构固化、形式繁琐、内容虚套等问题,已经影响到网评领域的健康发展。
网评文章,不能为了评而评,更不能为了发表而评。撰写网评文章,首先要想清楚三个问题:为何评、评什么、怎么评。总的来说,要师出有名而评,有的放矢而评,实事求是而评,如此“三评”方能评得清、评得准、评得实,真正发挥网评文章应有之效能。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撰写一篇网评文章亦如烹饪一道菜肴,只有做好每一道工序,才能烹饪出色香味俱佳的珍馐,写出一篇网评佳作。
做菜先配菜,写文先谋篇,像搭配食材一样组织素材,搭建“营养丰富、色泽协调、配比均衡”的文章结构。导致“变味”的问题一:文章结构“固、旧、堵”,即结构固化、模式陈旧、段落拥堵,如菜品之料搭配不合理。如今,诸多评论者在写文章时,已经刻意或不由自主地落入“1(中心论点)+3(分论点)”模式的结构陷阱,文章主体部分也多是“三板斧”,大量文章结构“千篇一律”,更有甚者为了写够三点内容“硬凑份子”“乱拉人头”,导致文章结构布局缺乏灵活性、创新性,难免落于俗套。可以说,合理的食材搭配是菜品成功的基础,一道好菜离不开合理的食材搭配,一篇好文亦离不开合理的结构布局。学做菜先学配菜,要根据食材类别、营养含量、食材色泽等特征,综合考虑主料和辅料的最佳配比。学写文先学谋篇,文章结构亦如食材配比,所以要像搭配食材一样组织素材,文章的谋篇布局要紧扣主题为表达服务,坚持主线清晰、严谨合理、层次分明。所谓“变则通,通则达”,文章结构要从“固、旧、堵”向“活、新、顺”转变,实现结构灵活多变、模式新颖别致、段落顺畅自如。
做菜需调味,写文需雕琢,像调理味道一样遣词造句,书写“增香提鲜、补缺裨益、去浊扬清”的文章语言。导致“变味”的问题二:文章语言“滥、偏、俗”,即引用过度、搭配牵强、表达俗套,如菜品之味调理不恰当。网评平台似乎成了文采“竞技场”,诗文被引用或化用的越来越多,“人海战术”盛行,有时“为用而用”更是牵强附会。这一方面,网评文章在数量与质量的天平上失了衡,过量引用导致了同质化,谈决心就是“不破楼兰终不还”,写奉献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语言的“不约而同”是不良现象,更有甚者内容雷同。文章中的大量引用会遮盖主要观点,就像调味过重会掩盖食材本味,导致喧宾夺主。所谓“文胜质则史”,网评文章不是文学创作,应以“评”为先,语言要为评论表达服务,辞藻修饰亦要“看菜下料”,语言精准就像调味得当而使文章滋味正好,觉着增之一分又多、减之一分又少。因此,引用诗文之类,要用得精、用得准、用得巧,要使引用文字与修饰主体“严丝合缝”,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似雪泥鸿爪踏而无痕,描绘出精准得当、表情达意、文质彬彬的文章语言。
做菜而命名,写文而命题,像为菜取名一样为文赋题,思索“名如其分、记之不忘、回味悠长”的文章标题。导致“变味”的问题三:文章标题“长、繁、僵”,即字数冗长、句式繁琐、对仗僵硬,如菜品之名取得不合适。许多网评文章的大小标题争奇斗艳,大量引用诗文,学骈文讲究对仗,对应字数、句式、词性一致,以及引用对引用、标点对标点,字数越来越多、句式愈加繁杂,栉次鳞比令人眼花,读起来格外拗口。此类标题不求实唯求异,不为主题表达服务,在实际阅读中好看而不好读、更不好记,所以“好看”不该是文章标题的衡量尺。换言之,不论菜品还是文章,名字太长太复杂不好记,容易脱离主题,所以难成名菜或名篇,此为二者通行的定律。文之标题如人之眉眼,眉眼又长又复杂且僵硬怎会好看,如此标题又怎能激发阅读兴趣,至多是猎奇而已。为文赋题,应以观点入标题为不二法门,就像依主菜取名,精准把脉文章主题,少走远路、偏路,在大小标题中体现文章站位之高度、议论之广度、剖析之深度,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做到题文相偕,此标题才能提纲挈领、统篇领航、夯基固本。
总之,烹饪网评文章这道“大菜”,需做好配菜、调味、命名三道工序。此外,文章之评论亦要论在实处,务实而不务虚、求新而不求异,坚持有理有据议论、实事实情说理。如此对症施药,方能使“变味”的网评文章回归“本味”。(四川绵竹 袁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