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赣州19岁少年要带着爸爸上大学
刘宏基展示录取通知书。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邬强摄
原标题:
“爸爸在哪,家就在哪!”
——赣州19岁少年要带着爸爸上大学
赣南初秋,暑气仍黏着衣角。赣州市蓉江新区潭口镇一间老屋前的樟树下,不时吹来几缕轻柔的凉风。
19岁的刘宏基弯下腰,抱着父亲刘生敏,从屋里走向树下。父亲常年卧床身形佝偻,他屏住呼吸稳住重心,额角汗珠滴在青石上。
这样的画面,如同儿时的夏天,父亲忙完,总会抱着他在树下乘凉。然而,15年前的一场意外导致父亲瘫痪,让父子俩“角色互换”。
今年7月,刘宏基收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欣喜之余,他却犯了难,一边是大学学业,一边是父亲的身体,思虑再三,刘宏基决定带着父亲一起上大学——“爸爸在哪,家就在哪!”
屋檐下的“小大人”
8月15日,记者初见刘宏基时,他刚从菜市场回来。这个身姿挺拔的赣州男孩,谈吐间透着超乎年龄的沉稳。
洗菜、熬粥、帮父亲洗漱……刘宏基在屋内忙碌起来。“早上五点半起床买菜,一次买两天的量,这样第二天就能多睡半小时。”他笑着说。
老屋门厅的角落,一辆电动三轮车蒙着厚厚的灰尘。
刘宏基的手搭在车把上,“这是第4辆了,以前是爸爸蹬三轮车为家庭生计奔波,现在该我来照顾他了。”
刘生敏擅长国画和油画创作,年轻时在广东中山务工,专注于瓷器与服装的彩绘工作,后来还在深圳创办了彩绘作坊。
2010年,刘生敏意外摔伤腰椎,只能拄拐行走。也是那一年,他与妻子离了婚。回到赣州老家后,他把堂屋改成画室,此前的老客户还向他发来购画订单,他便骑着三轮车把作品拉去快递点寄向全国各地。多年来,他骑坏了3辆车。
2021年,由于病情恶化,手术后彻底无法站立。“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但日子还得继续,只是苦了这个孩子。”刘生敏回忆起往事,神情复杂。
在父亲病床前,刘宏基度过了无数个忙碌的清晨和苦读的夜晚。采访中,村里人对记者说:“这孩子,比大人还懂事,把家里照顾得有模有样!”
温暖的求学路
2022年秋天,刘宏基考上南康中专。离家远了,他心里的牵挂更重。有人劝他:“读中专学门手艺,早点挣钱算了。”可刘宏基摇摇头:“只有好好读书,才有能力更好地照顾爸爸。”
这份韧劲,被班主任石小燕看在眼里。她对记者说:“这孩子从不说苦,可我知道他难,一边顾着家一边顾学习,太不容易了。”天冷时,石小燕总是提醒刘宏基添衣;刘宏基情绪低落时,石小燕还会找他谈心。
数学老师李玉林发现他一有空就“啃公式”:“下晚自习我去查堂,总看到他被同学围着讲题,思路清晰得很,一点都不藏私。”语文老师康灵珠读到他作文里“爸爸的轮椅碾过石子路,像我走的每一步,虽颠簸却向前”这句话时,红了眼眶。
老师们的理解与鼓励,让刘宏基在压力中从未放弃,更坚定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
入学第一天,学校免了他全部学费。当地政府帮他们申请了每月3000多元的低保和特困补助。多年来资助他的罗金燕女士,让他暑假去实习:“这孩子适应力强,见人不怯生,再打磨打磨,准有出息。”
心头的方向
今年7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老屋。捧着通知书,刘宏基既喜又愁:“去南昌读书,父亲谁来照顾?”
思虑再三,他下定决心——带着父亲上大学。“爸爸在哪,家就在哪!他没错过我的成长,我也不能错过他的晚年。”
如今,刘宏基正认真规划开学后的生活:“8月底先去南昌找房子,离学校近一点,方便照顾爸爸。”
“尽孝本就是该做的事,只不过我比别人更早开始承担这份责任。”刘宏基说。
谈及未来,刘宏基总会望向父亲:“上了大学好好学习,毕业后努力工作,攒钱给爸治病。”刘生敏笑着插话:“别忘了帮过咱的人,以后有能力了,多帮帮像你这样的孩子。”
记者离开时,刘宏基抱着父亲去小院透气。藤椅摩擦石子路,发出“咯噔咯噔”的声响,这声音藏着十几年的相依为命,也藏着奔向未来的希望。
记者手记
尽孝不能等
赣州19岁男孩刘宏基,带着瘫痪父亲上大学的事,引爆网络,看得人心里发烫。他从小就又读书又顾家,如今考上大学,一句“爸爸在哪,家就在哪”,把“孝”印在了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他的故事,像是一面镜子。我们不要拿忙碌当借口,陪父母唠句嗑、帮着搭把手,都是当下该做的。愿更多人记住:尽孝不能等,等下去,只会是遗憾。(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邵平)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剑桥 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