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兵秣马强技能,江西全力备战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
▲章琼正在进行甲烷氯化物单塔精馏装置的工艺流程设计与搭建。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侯艺松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侯艺松报道:8月19日23时,江西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内已陷入沉寂,唯有实训室灯光通明。戴凤梧摘下VR眼镜,揉了揉发酸的脖颈,当屏幕上蹦出“打包成功”的提示框时,她紧绷的嘴角终于漾开笑意:“熬了这么多天,总算把这关啃下来了。”这名即将步入大四的姑娘,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数字交互媒体设计项目做全力冲刺。
数字交互媒体设计是本届大赛的新增赛项,要求选手围绕实际场景需求,完成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交互媒体作品。今年4月,戴凤梧喜获江西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该项目金牌,但谈及即将到来的国赛,她坦言挑战升级不少——新增的微交互程序设计模块堪称“硬骨头”。她解释:“得在软件上写节点、搭框架,才能让作品‘动’起来。这部分以前接触不多,需要大量时间反复练习。”更考验人的是,AI、AE、UE等一连串软件工具都得像熟悉自己的手指一样运用自如,容不得半分生疏。
整个暑假,戴凤梧没回过家。实训室的电脑屏幕映着她反复调试的身影,键盘敲击声成了夏日里最规律的节拍。每当疲惫不堪时,她就会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攥攥拳:“再加把劲,离梦想又近了一步呢!”
戴凤梧一丝不苟地进行训练,是我省上百名参赛选手紧张备赛的一个生动缩影。今年9月19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将在郑州拉开帷幕。随着赛事日益临近,全省各地的训练场上,备战大赛的热潮持续升温。
8月20日,距离国赛“鸣枪”还有30天。江西省化学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的化学总控竞赛集训基地里,选手章琼正依照黑板上的训练计划,专注地进行甲烷氯化物单塔精馏装置的工艺流程设计与搭建。
“咔嗒”一声,章琼拧紧最后一个接口,抬头看向墙上的时钟——1小时10分钟,比国赛规定的2小时整整提前了50分钟。“这个模块就是考察搭建速度。我刚开始训练时,3个小时都搭不完,多亏教练针对性地制定训练计划,现在速度才提了上来。”
章琼说,为了打磨技艺,他每天保持12小时的高强度训练。“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比赛,感谢学校的全力支持。学校不仅对照国赛标准给我们配齐了训练设备,还专门联系企业技术专家为我们答疑解惑。每周固定的模拟实战中,教练也会点评打分,帮我们精准查缺补漏。”
同为参赛选手,数控铣项目的肖锟则是“再战江湖”。2023年,17岁的他作为在校生首次征战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面对强手如林的赛场,最终未能取得理想成绩。去年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如今即将再次登上国赛舞台。“和第一次相比,心态和技术都更稳了,是时候把这两年攒的本事亮出来了。”肖锟信心满满地说。
“我们为每位参赛选手制定了周密的集训方案,从技术指导、技能训练到体能训练、心理辅导,科学安排选手的日常集训。过程中,会根据选手的个人特点和集训成绩的变化调整训练细节,同时对阶段性考核情况进行总结与针对性提升,确保选手不断提高技能水平。”江西省化学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副校长邓文新表示,“参与赛事能让教师更直观地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和技术标准,因此相较于获奖,我们更希望教师能通过参赛切实提升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实用型人才。”
记者在多个集训基地看到,目前,各个项目集训选手都充满信心,力争以最佳的竞技状态投入到最后的比赛中,取得理想成绩。
省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竞赛组织处处长雷鹏介绍,早在今年5月,我省就启动了国赛备战工作,成立参赛工作推进组。以全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优秀选手为基础,吸纳其他各级各类竞赛选手作为补充,组建了江西集训队。通过竞争考核,持续优化队伍结构,最终实现106个赛项、116名选手满额报名参赛。
同时,我省充分调动各竞赛集训基地的积极性,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集训,组织选手与兄弟省市同行交流切磋技艺,进一步提升参赛选手的技能水平,着力培育“以赛促训”的技能人才成长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