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劝退生意:花数千元打游戏到哭,被家长视为救命稻草,先把孩子“骗”回学校
魔法真的能打败魔法吗?
暑假里,当文化课补习班的招牌在街头巷尾铺开时,另一个特殊的教育场所正悄悄被家长们盯上:电子竞技俱乐部。这里专门面向那些厌学、痴迷游戏,还自认为天赋异禀的孩子提供“游戏劝退课程”。
“我们最开始的想法,是为了选拔有潜力的电竞苗子,可没想到,劝退的孩子越来越多。”位于河北石家庄的一家电子竞技俱乐部负责人苏宸昊感慨道。
他记得,俱乐部自2018年成立以来,真正能被选上,有机会踏上职业电竞道路的孩子屈指可数,而被劝退的“网瘾少年”却越来越多。
到了2023年年末,俱乐部干脆开辟了新的业务分支,通过高强度训练,让青少年们直面电竞职业的残酷现实。陪练教练们以 “过来人” 的身份,讲述自己的职业经历,让那些“网瘾少年”认识到,自己并不具备成为职业选手的条件。
“游戏劝退”课程按照时长收费,7天的班需要几千元,22天的班则需要上万元,根据孩子成瘾程度以及家长诉求的不同,每个家庭的收费会有所不同。
也是在这一过程中,苏宸昊通过大量案例发现,多数网瘾少年沉迷游戏的本质是逃避现实。“一旦任何事情变成 KPI 考核,都会变得极其无聊。在高压和枯燥的氛围里,游戏就会变成一项比学习还要艰巨的任务。” 苏宸昊说。
【1】“我要打电竞”
河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西北角,这家电子竞技俱乐部的灯光从早上亮到后半夜。
穿过挂着职业选手海报的走廊时,墙上电子屏正播放着训练赛画面,训练区隔成一个个小房间,每个房间里摆着几台设备。屏幕光打在孩子脸上,眼睛都不眨,手在键盘鼠标上动,身子几乎没挪过,只剩键盘敲击声和鼠标点击声缠在一起的声音。
张峰一早特意驱车三百多公里赶来,带着想把 “电竞” 当职业的儿子小丹来亲身体验一番。
小丹是即将升入初三的中学生,三年前随父母工作变动从东北转到了福州读书,因为到了新环境没有新朋友,小丹在初一的时候爱上了打电竞游戏,甚至在初一下学期向父亲提出想做电竞选手的想法,“他就老跟我说他有做电竞选手的天赋”。
张锋不认同儿子的观点,在他看来,小丹不仅没有当电竞职业选手的天赋,连游戏天赋都没有,“我带他也去游戏厅,我都觉得我玩得挺烂的了,他比我还烂。而且我觉得打游戏是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他(小丹)平时学个话都学不明白,还不如好好先学语言。”
小丹有自己的坚持,他认为自己能花费在游戏上的时间少,未经过专业的训练,而且他在线上时间的数据还不错,“至少我身边人都不是对手”。
但游戏晋级需要花费时间,“私下有点空就玩,不玩的时候也总琢磨着怎么能玩”。张锋眼看着小丹不爱社交,最主要是成绩一落千丈。他想过很多办法,没收手机,甚至找身边玩得厉害的人打败他。但是都不奏效。
8月初的一个深夜,张锋在手机上刷到了这家电竞俱乐部,俱乐部里“通过专业电竞选手的训练方式,让孩子认清自己的水平”的说法吸引了他。他一口气看到了凌晨两点,看完了所有视频,他决定带儿子来电竞俱乐部“祛魅”,“别再把这当理想,而且我希望他能有节制地玩,能分得清我该做什么时候做什么。”张锋说。
按照劝退原则,苏宸昊先是对小丹进行了摸底。首先是了解小丹所玩的游戏段位以及每天的游戏时间,小丹的段位不算高,每天能花两个小时时间在游戏上。在苏宸昊问他玩游戏的未来方向时,小丹踌躇着不知说什么。张锋抢过话来,“你不是要打职业吗?”
其次是电竞的实操训练,一项是纸面考核,测试对所玩游戏的了解程度,考验拆解和理解游戏的能力;另一项是反射弧考核,能测验逻辑能力,反映手眼协调水平;还有一项是与职业选手实操对抗的机会。“好难啊。” 看到纸质试卷的那一刻,小丹下意识地惊呼。
不出张锋所料,小丹的测验结果不尽如人意,纸面测试中关于职业联赛相关的进阶内容基本上不了解,尤其是反射弧考核中的分数低于正常人速度,“我就知道,平时沟通上面他的反应就很慢。”张锋看到分数后,急忙把结果告诉小丹,他拉高音调说,“你听听老师说你的成绩,低于正常人。”

小丹正在进行反射弧测试 图/九派新闻闫华阳
数据不足以说服小丹,他认为自己刚才测试时,“不顺手”“有点紧张”“训练一下就好了”,虽然跟职业对手实操中,他显得手忙脚乱,根本就不是对手,但是好奇、期待的心理让他与张锋商定再长时间体验一下。
“任何东西只要变成了KPI考核,都是个痛苦的过程,不仅要练习打靶,还要写训练复盘”,苏宸昊提醒小丹,但小丹开心地摇摇头,“只要不写题和上网课,写多少复盘都行。”他坚信自己能坚持。
【2】看到游戏就叹气
像小丹这样的孩子,苏宸昊没少见,从俱乐部创建以来,不少孩子打着“我有天赋”“想打职业的理想”走进俱乐部,但是留下的却是凤毛麟角。
苏宸昊提供了一组数据,能走上职业赛场的孩子属万里挑一,“今天暑假咨询的家庭有400多家,真正来实地感受的有200多家,但是符合电竞职业要求的孩子基本没有。”
“因为打游戏和把电竞当职业是完完全全两种概念。”苏宸昊介绍,俱乐部里针对不同需求的孩子分了不同时长的班,有7天的,还有22天的,但是无论哪种,都需要经过枯燥冗长的训练。

俱乐部王者荣耀项目分部试训考核表 图/受访者提供
“训练都是从基础的打靶开始,先是冲着一个靶子打靶,一个靶子不间断地出来,你就需要不断地去点那个靶子,这是训练肌肉记忆的养成,从职业角度里边,你从第一个靶移到第二个靶的时间越快,并且打到头部,那么你在实战中击杀对方的可能性越大,就简单这样的过程就要持续至少3天。3天之后,孩子可能觉得我第一阶段的训练终于结束了,终于可以玩了。但是第二个阶段从打一个靶变成同时打两个靶,这叫依次定位和二次微调,需要训练者能打完第一个人的同时,能以更快的时间打第二个人,再以此类推。”苏宸昊称。
更让孩子们觉得难捱的是,每天训练结束,还得写详细的复盘报告:今天为什么速度快了?有哪些改变?因为什么影响?都得一条条写清楚。
小丹和父亲商量后,选择了俱乐部里7天的训练,根据陪练教练提供的训练表,小丹需要一天打满12小时的游戏。从早上9点开始打,一直到午夜12点,除了中间吃饭和跑步的时间,其他时间都需要坐在设备前进行训练。
实训的第一天,小丹兴奋得7点就起床了,能与职业的选手一起训练是他期待已久的事。麻利地完成洗漱、跑操、吃早饭,小丹投入了第一天的训练,按照要求,他还没有实战机会,只能不断地练习打靶,俱乐部的训练表像张密不透风的网,“梆梆”的声音不断地传来,疲惫感也开始袭向他。
吃饭跑操成了小丹唯一的喘息空间。下午5时,小丹右手食指因长期练习打靶出现肌肉抖动。听到教练喊等会去跑操,他开心欢呼:“现在去吗?我想跑操。”他称,现在最想赶紧完成今天的训练任务,好好睡一觉。
接下来的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每次训练结束,小丹就忍不住叹气。
小丹的反应在苏宸昊意料之内。在他看来,孩子们沉迷游戏,或许不只是迷恋游戏本身,更多是在现实中找不到归属感,而游戏成了情绪的出口。有孩子在实训的第二天就哭着要打电话回家,“很难坚持”。
苏宸昊作为曾经从底层一步步打到电竞顶峰的职业赛手,他知道训练是一项极为枯燥且难熬的过程。在高压和无聊枯燥的氛围里面,游戏逐渐就变成了一项比学习还要艰巨的任务。
【3】成瘾的少年
作为一名前电竞职业选手,最初创办俱乐部时,苏宸昊原本期望能够筛选并培养一批电竞人才。但他逐渐发现,来俱乐部报名的孩子里大多数只是单纯的“网瘾少年”,真正能打电竞的好苗子万里挑一。
他表示:“有游戏天赋的孩子在聊游戏时话非常多,很开朗,而且他善于反思自己,能够举一反三,复盘自己操作上的失误,同时好胜心极强。但大多单纯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输了之后怪天怪地,怪别人,就是不怪自己。”
从2018年俱乐部创建至今,苏宸昊接触过近4000个孩子,其中85%是以“想打职业”“有游戏天赋”为借口逃避现实的网瘾少年,最终都被他劝了回去。也正是这个过程,他创办的俱乐部也独立发展出“网瘾劝退”的业务分支。
在接触了大量的“网瘾少年”后,苏宸昊发现了他们之间的很多共性,大多内向,不爱说话,“很多孩子第一次见我时,都不敢和我对视。只有聊到游戏的时候,才会话变得多一点。”
当深入了解孩子沉迷网络背后的原因时,苏宸昊发现,大多数孩子表示在现实世界里遭遇了挫折,无法获得成就感,才会逃避进游戏世界。比如“有些孩子分明不是学习的料,家长就是非要逼着他学习,一定要让他上普高,孩子硬着头皮去了跟不上,最后还是沉迷在游戏世界。”“现实中孩子得不到及时的正向反馈,但在游戏中很容易就获得实时的反馈和满足。”苏宸昊举例说。
所以在劝退课程里,除了用高强度训练让孩子对游戏生厌,并逐渐看清自己。同时,苏宸昊会要求陪练教练们通过过来人身份,向孩子们通过分享自身经历,引导孩子们理性看待游戏。

俱乐部成员合影 图/受访者提供
也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苏宸昊发现,比起孩子们沉迷网络的问题,背后的家庭教育问题更令其感到困苦。
8月初的一个周末下午,记者跟着苏宸昊在训练基地一起接待了4个家庭,来的孩子有不少共同点,家长也一样。在接待过程中,一种耐人寻味的互动模式在到访的家庭间上演着。
每位来访的家长都带着相似的疲惫神情,孩子玩游戏的问题多视为“洪水猛兽”。这些家长像寻找“救命稻草”般来到俱乐部,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个解决方案,毕竟他们在家中已经尝试了各种方式,却未能如愿,所以来到这里时,更像是在寻求一个突破口,或是一个能替他们承担教育责任的“专业人士”。
而电竞俱乐部的专业人士则扮演着看似矛盾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确实提供着专业评估和系统训练;另一方面,他们也在一定层面上在抓住家长的这种心理需求。在咨询室里,工作人员熟练地展示着训练体系,那些关于“天赋评估”“游戏劝退”的专业术语,恰好击中了家长们的焦虑点。
【4】把孩子先“骗”回学校
“我家孩子能有多大改变?”“多久时间能改变?”这是家长来了以后问得最多的两个问题。而对于李冰华来说,“是不是我耽误了孩子的未来?”这样的疑问最近总在他的脑海里闪过。
林冰华的儿子去年考上了普通高中,即将升入高二,因为高中管理严格,两个星期才能回一趟家,没办法随心所欲地玩游戏,便吵着要辍学。“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能安安稳稳读完这三年高中,正常参加高考,哪怕最后只考上专科也没关系。”李冰华说,孩子沉迷游戏无法自拔,家里试过没收手机、断网甚至争吵,但孩子依然偷偷玩,甚至在网上寻找非正规的电竞比赛,坚信自己能走职业道路,“我实在是没办法了,”
无奈之下,李冰华跟儿子做了一笔交易:让他去专业的电竞俱乐部训练一段时间,如果发现自己不是这块料,就回来继续读高中;要是真有天赋,自己就算“砸锅卖铁”也会供他走电竞这条路。
儿子难得听了李冰华一次,但他表示,如果没天赋,也不想回高中,要去读技校。
在选择俱乐部的时候,李冰华做过不少功课,他看过离家较远的位于佛山的电竞俱乐部,那里3个月收2万元,但是碍于离家远,课程长,他还是选择了这里。
交钱时,李冰华试着向苏宸昊磨了磨价格,希望给个优惠价。苏宸昊表示一万元出头且包吃包住,已是最划算的价格。
交了钱,李冰华向苏宸昊多加交代,“没给他抱太大希望,如果他真有那个天赋,可以支持他继续练。如果没有,你们也一定帮忙劝着点,让他回普高。”
电竞俱乐部的教练表示会尽力而为,但他们心里清楚,这事很难成,孩子大概率不会回普高。
采访临近尾声时,记者见到了一名刚结束22天劝退课程的男孩。训练数据显示,相较于初来时,他的基础水平虽有提升,但仍没有达到电竞职业青训的水平。这个数据男孩心知肚明,却依旧不肯放弃,他请求苏宸昊,“我还想再试试。”
这显然与“劝退”的初衷不符。苏宸昊明白面前的男孩不易说服,但开学在即,他向男孩建议,“我不可能让你用后来三年时间赌这个小概率的事,对你不负责,对家里也不负责。我给你个建议,如果你还对这个有想法的话,你可以用每年的暑假过来再练一练,万一突然一下行了呢,但不要再耽误学习时间。这条路,一旦把所有的时间投进来但失败了,你一点后路没有。”男孩听罢,点了点头。
所以“劝退的结果是什么?”苏宸昊坦言,“劝退”并没有明确的标准结果,俱乐部能做的其实很有限,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并非电竞天才,但至于他之后还会不会沉迷游戏、会不会继续对学习抵触,这些都超出了他们的干预范围。
尤其在实际操作中,总有一小部分孩子在7天或22天的实训完成后,不愿意离开俱乐部,极力想要留下来。为了让孩子回归正常学业,也为了满足家长诉求,苏宸昊会向孩子们提出一个建议,如果他们能够回去好好上学,那么第二年的寒暑假还可以再过来培训。
就这样,先把孩子“骗”回学校。如果有可能,再一步步“骗”到大学。
(除苏宸昊外,其他受访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