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赣西山溪惊现鱼类新物种
作者 | 邱桀 符萍
近日,铜鼓县港口乡英朝村的溪水中,一群虎纹后鳍花鳅在砂石间灵动穿梭。经专家认定,这是鱼类新物种,其与已知最接近物种的遗传距离达4.2%,远超同类群多数物种的遗传分化程度,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八种后鳍花鳅属鱼类,也是江西第二种。
这种对生存环境极为严苛的鱼类,仅栖息于水质清澈、底质为砂石的急流山溪中。它们成群出现,不仅丰富了区域物种多样性,更是铜鼓县水域生态环境与物种保护工作成效的直接印证。

虎纹后鳍花鳅。帅兰/摄

护水之战:从“浊浪翻滚”到“碧波重生”
78岁的李炳根坐在自家小楼的廊下,手里摇着蒲扇,目光顺着定江河的水纹铺开。河边的芦苇丛里,几只白鹭扑棱棱飞起,翅膀扫过水面,带起一串细碎的光。“你看这水,清得能照见云彩。” 老人的赞叹里,藏着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十几年前,江河边突然冒出几个采砂场,机器轰鸣声日夜不息。更让人揪心的是,沿河建起的几家养猪场,将污水径直排入河中。没过多久,原本清亮的河水就成了浑浊的泥浆,岸边的草枯了,水里的鱼没了,连村里的娃都不敢下河摸鱼洗澡了。
“2016年夏天,那动静可真大!”李炳根至今记得清清楚楚,“一夜之间,沙场的机器全停了,跟着就拆了个干净。那些养猪场也没留下。”县里开展打击非法采砂专项行动,一口气拆了62家非法采砂场,关停污染源养猪场47家。
从河面的清澈,到山间的翠绿,铜鼓的护水之战,早已延伸到每一片山林。
温泉镇上庄村,藏在修河源头的山坳里,245个村民守着6500亩山林。走进村子,群山叠翠,溪水叮咚,空气里飘着草木的清香。村民萧建胜望着自家800多亩山林,算起了“生态账”:2017年全县搞全流域封山育林,政府给我们每亩每年18块钱的补偿。你看这树长得多好,就像大地铺了层海绵,雨水落下来,慢慢渗进土里,再流进河里,那水能不清吗?如今,铜鼓208万亩山林成了守护清水的“绿色铠甲”。
2020年,铜鼓县启动生态修复工程,浒口村的矿坑成了重点。县乡村三级干部先把矿坑的每个角落都踏遍了,再开“诸葛亮会”,最后定下“土地整治+生态覆绿”的法子。该加固的边坡就扎紧“篱笆”,该平整的土地就重新“梳妆”,按“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耕则耕”的原则,一点点给矿山“疗伤”。如今,346亩修复区里226亩耕地重获新生,种上了黄精、茶叶,曾经的“生态伤疤”成了村民的“钱袋子”。
打开“铜鼓县河长制晒河群”,每天都像在开“护水擂台赛”。8月7日上午,带溪乡的河长们又发起了接龙:“8月第1周第2次晒河,大群群村河段水质清澈”“柳溪水库无漂浮物”……全县2条干流、49条支流、26个湖泊,每天都要在群里“亮亮相”。
这还不够。2019年,铜鼓县和修水县签了“治水约定”:两县各出300万元,凑成修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资金。盯着交界处的两个断面——港口断面得保持Ⅱ类水,大塅人渡电站断面得守住Ⅲ类水。每月算一次账,年底清一次款,水质好了有奖励,差了要补偿。“现在谁都不敢松劲,毕竟治水这事,可不是一家的事。”县生态环境局的负责人说。

生灵欢歌:清水里的幸福密码
作为修河的源头,铜鼓水质综合指数常年稳居全省前列,主要河流水质常年保持在一类水标准,可以直接饮用。
这几年,铜鼓县金沙河沿岸的村民们总在水边撞见惊喜:那些销声匿迹十几年的鳜鱼,又成群结队地在河湾里游弋,时而甩尾激起细碎的水花,时而隐入水草石缝,惊得岸边看鱼的孩童直拍手。
“这鱼金贵着呢!”老辈人总念叨。鳜鱼与黄河鲤鱼、松江四鳃鲈鱼、兴凯湖大白鱼并称中国“四大淡水名鱼”,曾是金沙河的“原住民”,过去汛期一到,渔民一网下去总能捞起几条。
“看现在这水,清得能数见河底的鹅卵石!”棋坪镇中心学校校长钟玮蹲在河边,指着水里游动的鳜鱼,眼里满是欣慰。这几年的综合治理下,河水一点点变回了透亮的绿。当第一批鳜鱼的身影重新出现在河面时,好多村民来到河边看它们在清水里自在游弋,像看一场失而复得的美梦。
定江河如一条碧色绸带,自大塅镇公益村温存地蜿蜒而过。村民赖剑芸立于河畔,眼中映着粼粼波光,唇边笑意如涟漪漾开。她言及近年亲历之变化,言辞间满溢着朴素的自豪:“河里的生灵,是眼见着多起来了呀!”
在赖剑芸的记忆里,过去定江河河面偶有漂浮的杂物,水色亦显浑浊。而今河底细石历历可数,随水纹轻轻荡漾,阳光穿透水面,在洁净的河床上投下碎金般的光斑。看那浅水处,圆润的田螺静静吸附在石上,如同点缀河床的青褐小碟;河蚌半掩在沙中,隐约可见其优雅弧线。深水处鱼影攒动,银鳞闪烁。尤其野鸭群聚,已成寻常景致——绿头鸭、斑嘴鸭悠然拨开清波,或结伴游弋,或埋头觅食,啁啾之声不绝于耳,为平静水面增添了无限生趣。
据铜鼓县农业部门统计,除了虎纹后鳍花鳅和回归的鳜鱼,曾经罕见的光唇鱼、棒花鱼也频繁出现在监测样本中。水生植被覆盖率从2016年的不足30%提升至如今的75%,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形成水下森林,为鱼虾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场所。
鸟类观测数据同样喜人,翠鸟等水鸟的种群数量较十年前增长了3倍,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态链图景。

水经济潮:好山水淌出富民路
八月的带溪乡东源村,像一块被青山温柔拥住的翡翠。
带水清溪谷乐园里,彩色漂流筏载着游客在溪涧中起伏穿梭,溅起的水珠打湿了人们的笑靥;缓滩上,笑声漫过岸边的芦苇丛,惊得蜻蜓振翅掠过水面。水上排球赛场格外热闹,橙红色的排球在飞溅的水花中高高跃起,选手们的欢呼声与水流声交织成一片;浅水区的竹制麻将桌旁,几位大爷把脚泡在清凉的溪水里,一边摸牌一边唠嗑,不远处的充气城堡里,孩童的嬉闹声此起彼伏,惊得岸边的蜻蜓成群飞起。
这个由浙江商人投资2000万元打造的乐园,自今年7月初开门迎客,日均接待游客超过1000人,周末更是涌进四五千人。“我们当初一眼就看中了这里的好山好水,这可是花钱都买不来的宝贝。”公司总经理田李俊笑着说。
乐园的火爆,也带活了集镇上的生意——餐馆里座无虚席,土特产店的货架天天补货,带溪乡人大主席徐莉莉打趣道:“现在镇上的老板们都忙得脚不沾地,直说‘幸福的烦恼’来了!”
排埠镇排埠村的芳林坪,藏在海拔800多米的山间。谁能想到,这片如今满眼青翠的地方,曾是一个机器轰鸣的洗沙场。当地政府关掉洗沙场后,清淤疏浚让河道重归清澈,修整两岸让环境愈发秀丽,还修通了蜿蜒的旅游公路。如今,“半山小舍”“芳林驿站”“云海居”等一家家高端民宿相继在这里扎下根,白墙黛瓦嵌在青山绿水间,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风景。
近三年来,铜鼓的“水经济”版图越扩越大:三都镇东浒村建起的东浒水世界,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港口乡赤洲村依着金沙河打造的碧湾海度假区,年接待量突破5万人次;温泉镇金星村更是借着优质水资源,建成了全市规模最大的研学基地,成了孩子们亲近自然的乐园……
夕阳为铜鼓的溪流镀上金边,虎纹后鳍花鳅在浅滩产卵,鳜鱼追逐嬉戏,漂流筏载着欢歌远去。这场跨越二十载的生态逆袭,写下最生动的发展辩证法:当一湾清水被妥帖呵护,它回馈的不仅是鱼虾满河,更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密码,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温柔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