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师基层行丨泰和上圯乡:“一老一小幸福院”的温馨时光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邵平报道:“上圯,圯山圯水,更宜居。”
7月29日上午,记者刚走进泰和县上圯乡上圯村的“一老一小幸福院”,就听见电视室里传来咿咿呀呀的唱戏声,七八个老人正坐在椅子上,盯着屏幕里的赣南地方戏《打猪草》,一个个看得入神。旁边的阳光驿站,俞素芸正忙着擦桌子、归置图书,把书架摆得整整齐齐,等着孩子们到来。
阳光穿过上圯乡的山林,“一老一小”幸福院已升起袅袅炊烟。82岁的肖翠莲走进电视室,工作人员赶紧迎上去,“肖奶奶,今天又带了新碟片呀?”老人笑眯眯地打开布袋:“昨天整理柜子翻出《打猪草》,老姐妹们准爱看。”
图书阅览室里,《中华家书》《科技致富》等书籍整齐排列。泰和上圯乡乡长肖祥日介绍说:“儿女在外打拼,老人不愿离家,孩子没人看管,我们就搭起这座‘连心桥’。”
在幸福院的食堂,墙上张贴的菜单菜品丰富,荤素搭配合理,临近中午,食堂渐渐热闹起来,老人们陆续前来就餐。两菜一汤的标配虽简单,却透着家的味道。
“在这里四年啦,一天三顿不重样,比家里方便多了!”肖翠莲掰着手指头数早餐:“油条、米粉、豆浆......一天只要10块钱,非常划算!”她的儿子在广东打工,往年独自在家时,常是“一顿剩饭热三遍”。如今饭点一到,骑着小三轮赶来的88岁熊绪仁总会喊她:“肖妹子,今天有你爱吃的红烧鱼!”
88岁的熊绪仁,去年开始在幸福院吃饭,他住在一公里外的地方,每次都开着小三轮车前来。他一边吃着饭一边说:“味道很好,也很健康。吃完饭,还能在这里走象棋,看看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上圯村党支部支委梁诚介绍道:“现在有10个老人在这里吃饭,平常有16个人,有些老人暑假去子女家。”在一老一小幸福院成员公示栏中,记者看到熊绪仁、夏兰英、肖加玉等16位老人常年在这里吃饭,一周的早餐、中餐、晚餐菜单,都一一罗列,清晰明了。
吃完饭后,老人们有的散步,有的来到食堂旁边的休闲娱乐区域。在电视室里,七八个老人正津津有味地看着赣南地方戏《智斗刁胡》,时而被剧情逗得大笑,时而沉浸在精彩的表演中。
84岁的刘元英原来是生产队的会计,被肖翠莲夸赞有文化的奶奶,她说:“现在的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每天很开心。”
上圯乡党委书记罗同沛感慨道:“老人家一个人在家吃饭比较孤独,到一老一小和老人们一起吃饭,就可以聊天,可以交朋友。很多儿女在外挣钱,老人去大城市不习惯,毕竟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故土难离啊。”
在幸福院的另一头,是孩子们的欢乐天地。上圯村妇联主席,一老一小幸福院负责人俞素芸告诉记者:“我们将一老一小幸福院和阳光驿站融合,平常有20多个小孩,节假日活动的时候人更多。会组织很多小孩去户外,端午节和小孩包粽子,小孩给老人家送粽子,可热闹了。暑假的时候,大人忙农活,小孩到这里有饭吃,平常还会做溺水宣传,最多的时候,有四五十个小孩”
“阳光驿站”项目工作指导手册上,俞素芸将孩子们心里话整理成册。
“今天举办的父亲节的活动,我想说,我很讨厌爸爸的脾气和做事风格,但我的脾气和做事风格很像他。”——雷鑫宇;
“他忙着大人该做的事,总是用故作坚强来承担年龄的重担”——欧利华;
“爷爷奶奶笑得合不拢嘴,一起吃粽子,才更有味道”——肖梓菡。
俞素芸介绍,阳光驿站从2023年8月正式启动,这里有上圯村重点儿童群体家访记录本、个案需求评估表,就是为了让小孩和老人更好地融合。孩子们纯真的话语,道出了“一老一小”相互陪伴的美好。
上圯乡乡长肖祥日介绍,这里还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图书阅览室,“可以借阅,也可以到阅览室看,《中国最美100歌地方》《中国智慧》《中华家书》《科技致富不不赢》《全国通史》《穿越白城》等1000多本书,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阅读需求。”
上圯乡的“一老一小幸福院”不仅是解决老人吃饭问题、丰富老人生活的场所,也是孩子们快乐成长的乐园。宛如一座温暖的桥梁,连接着老人与孩子的心灵,让“一老一小”在这里都能感受到家的温馨。
2024年3月,为进一步健全老有颐养、幼有优育等工作体系,泰和县充分利用闲置村小等场所打造农村“一老一小幸福院”试点工作,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制定《泰和县打造农村“一老一小幸福院”试点工作方案》,首批试点打造21个“一老一小幸福院。”
在泰和县,像上圯村这样的助餐食堂正不断发挥着作用,用一道道热菜、一碗碗热汤、一场场小活动,温暖着老人和孩子们的心,托起了他们的幸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