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师基层行丨泰和县沿溪镇土地“苏醒”记

2025-08-05 10:51 阅读
大江新闻原创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邵平报道:7月29日午后,赣江岸边的暑气尚未消退,沿溪镇荷树村的江滩上已响起“突突”的水枪声。作为村党支部书记,肖君智踩着没过脚踝的淤泥,高压水枪冲开之处,白玉般的莲藕破土而出。“这泥地现在可是聚宝盆!”他抹了把脸上的泥水,黝黑的脸上笑着说,“每天莲藕可以卖到1000多斤,一年下来,可以挣到10多万。”

  从无人问津的涝洼地到让人致富的“金土地”,荷树村用莲藕编织出一幅“水下有藕、水上有花、岸边有笑”的乡村美景,“接天莲叶无穷碧”,如今这碧叶之下,藏着的是村民们沉甸甸的获得感。

  沿着赣江支流往上游走,景致又换了一副模样。百亩砂质土地上,紫菀的细叶在风中摇曳。67岁的孙传文刚正在施肥,皮肤被晒得黝黑,汗水顺着额角往下淌。“这砂子地种水稻不行,以前就是片‘望天地’,种啥啥不成。”他抹了把汗,“现在好了,土地流转有租金,在基地干活每天能挣100多元。你看我这把年纪,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不用担作物风险,比啥都强!”

  沿溪镇荷树村和泰和佰草汇公司经过多次接洽,最终确定在赣江滩涂上种植中药材,助力乡村发展。沿溪镇宣传委员陈宝红边走边介绍说,“中药紫菀和黄郁金喜砂耐涝,这是为江滩量身定制的农产品!”

  65岁的薛礼饰骑着电动车,停在了田边,他每天都会来“看望”田地的黄郁金,生怕这些珍贵的中药材有什么问题。“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现在才懂‘土能生金’的道理。”

  沿溪镇宣传委员陈宝红站在赣江大堤上,望着沿岸生机勃勃的景象,想起老辈人说的“三年不涨水,老母鸡都可以戴金项链”,不禁笑了:“以前说这话,是盼着风调雨顺多收粮;现在啊,就算江滩地,也能种出‘金疙瘩’。”

  太阳下,江滩荷塘接天莲叶,砂地药田连绵起伏,涝田湿地水光潋滟。“我们算过一笔账,近千亩闲置地‘苏醒’后,能给在这里工作的村民,每年增加1万多元的收入。”陈宝红指着远处的赣江。

  这片被江水冲刷出的砂质土壤,恰好契合紫菀“喜砂耐涝”的生长特性。“你看这土,渗水性特别好,正是紫菀扎根的好地方。我们和药企签了订单,每公斤能卖60到80元,百亩地能产出150万元,光工钱就要发20多万。”

  肖君智指着远处的赣江说:“江水涨落留下的不仅是泥沙,更是商机——以前愁这片地没法种,现在愁人手不够用。”

  转过一道湾,潋溪村的江湾地又是另一番光景。这里曾是更让人头疼的“硬骨头”——汛期水位能超过两米,水稻种下去就被泡烂,村民们常说“种一季,烂一季,白忙活”。

  “去年我们跟着镇里去考察,发现三棱这味药就爱水湿环境。”陈宝红指着眼前120亩的水患地,如今田埂整齐,水波荡漾,“你看现在,亩均产三棱1200-1400斤,年产值超300万元,务工收入达60万元。收购商主动上门,根本不愁卖!”

  如今,沿溪镇近千亩赣江沿岸闲置土地已全部“苏醒”:江滩种藕、砂地栽药、涝田育三棱,形成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立体农业格局。在赣江冲积平原上,那些曾被遗忘的角落,正荷叶田田、药香阵阵,每一寸江滩都长出“希望”。

  望着这幅“一水多用、一田多收”农业发展的立体画卷,肖君智的眼里闪着光,“以前是‘望天吃饭’愁断肠,现在是‘依水兴业’喜洋洋。这赣江两岸的每寸土地,都在长出新希望哩!”

  当闲置土地遇上因地制宜的智慧,每一寸土地都能生长出沉甸甸的希望。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