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师基层行丨泰和:城中村“蝶变”记

2025-08-05 10:48 阅读
大江新闻原创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邵平报道:“轰隆隆——”泰和县澄江镇南门5组的工地上,挖掘机正推土作业。62岁的胡美和戴着草帽在现场指挥,衬衫后背已湿透。“慢点!这墙根下有老张头家的菜地,得留着!”作为南门5组城中村改造提升工程理事会会长,他每天从清晨忙到深夜,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村民诉求:“李家要保留枇杷树”“王家希望充电桩离窗户远点”。

  7月30日,记者来到南门5组的工地上,见到了胡美和忙绿的身影。这片曾“电线像蛛网、巷道难转身”的城中村,如今正经历“针灸式”改造。

  澄江镇94后干部谢国军蹲点在村里,他戴着草帽来到记者身边,“你看,原来污水横流的小巷,将铺雨污管网,还会种上花草。”

  他指着规划图纸介绍,原来这里的违章建筑挤占消防通道,电线缠绕像“蜘蛛网”,“现在95%的房子不会动,只拆堵点、通脉络。”“最大的感受就是,每天都有新变化,村民的诉求也能第一时间帮助他们解决。”

  改造的智慧藏在细节里:闲置荒地变休闲广场,拐角旧址改便民驿站,就连墙面都设计了“记忆文化景墙”。“这排水沟,既解决积水又能种花草。”镇人大主席徐涛指着正在建的明沟,“我们不搞大拆大建,要的是‘螺丝壳里做道场’。”

  在泰和县,城中村改造以“村民自愿、理事会自管、群众自主、集体自建、村组自营”的“五自模式”破题。从选址到招标,村民理事会全程参与,成为化解矛盾的“润滑剂”。

  胡美和回忆:“有户人家担心拆了围墙影响采光,我们带着设计团队反复沟通,最终调整了方案。”

  “理事会更懂乡亲们的心思。”副镇长刘婷感慨,镇里成立工作专班,让年轻干部下沉锻炼,“谢国军他们白天跑工地,晚上入户听诉,老百姓开玩笑说‘干部比自家人还熟络’。”

  胡美和对此深有体会,“镇干部经常晚上10点还在村民家聊改造,污水管网怎么走、充电桩装哪儿,桩桩件件都记在心上。”在他看来,这种“脚沾泥土、心贴群众”的作风,正是改造顺利推进的关键。

  作为2025年泰和县“十大民生实事”里的“重头戏”,这场城中村改造正带着热腾腾的温度铺开——东门村2组、西门村罗家、西门村澄江广场、南门村5组、北门村6和7组、杏岭村5和6组等6个试点正在规划,南门村5组、杏岭村5和6组2个试点已开工。

  澄江镇党委书记袁为青手中拿着规划蓝图,声音里满是干劲:“项目计划投资1.22亿元,可不是数字,是砸向民生的‘真金白银’!”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