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师基层行|从幸福院到幸福村 看泰和城乡变迁里的民生温度

2025-08-04 08:12 阅读
大江新闻-信息日报原创

  7月28日,暑气蒸腾,记者从南昌出发,再次踏上了泰和这片熟悉的土地。

  7月29日清晨,记者一早奔赴上圯乡,在“一老一小”幸福院的炊烟与笑语中,触摸乡村最柔软的民生温度;当日下午,转至沿溪镇,看赣江滩涂如何褪去荒草,长出莲藕与药材,绽放产业振兴的勃勃生机。7月30日,记者走进澄江镇,在城中村改造的轰鸣声里,看到“针灸式”更新如何让老城肌理焕发新颜。

  3天时间,从山间院落的老幼相欢,到江畔田畴的农业图景,再到市井巷陌的蝶变新生,泰和人正一笔一笔攒出日子里的甜蜜。

  上圯乡:一碗热饭共欢颜

老人们在泰和县上圯乡“一老一小”幸福院吃饭。李若鹏摄

  阳光穿过上圯乡的山林,“一老一小”幸福院已升起袅袅炊烟。82岁的肖翠莲走进电视室,工作人员赶紧迎上去,“肖奶奶,今天又带了新碟片呀?”老人笑眯眯地打开布袋:“昨天整理柜子翻出《打猪草》,老姐妹们准爱看。”

  图书阅览室里,《中华家书》《科技致富》等书籍整齐排列。泰和上圯乡乡长肖祥日介绍说:“儿女在外打拼,老人不愿离家,孩子没人看管,我们就搭起这座‘连心桥’。”

  食堂里,桌旁已坐了七八位老人。95岁的陈椿贤捧着《江西六十年》看得入神。“陈爷爷,吃了饭之后再看书了。”上圯乡上圯村妇联主席俞素芸端着刚出锅的红烧肉走过来,轻声提醒。

  “在这里四年啦,一天三顿不重样,比家里方便多了!”肖翠莲掰着手指头数早餐:“油条、米粉、豆浆……一天只要10块钱,非常划算!”她的儿子在广东打工,往年独自在家时,常是“一顿剩饭热三遍”。如今饭点一到,骑着小三轮赶来的88岁熊绪仁总会喊她:“肖妹子,今天有你爱吃的!”

  中饭后的幸福院开始热闹起来,赣南采茶戏《智斗刁胡》开演了。老人们摇着蒲扇看得入迷,孩子们趴在戏台边模仿唱腔,俞素芸在手册上认真记下:“今日观影8人,儿童活动20人,晚餐消耗五花肉3斤……”

  每当节日里,阳光驿站总是充满孩子们的笑声,二十多个孩子围着俞素芸学包粽子。11岁的肖梓菡把粽叶折成漏斗状,“俞妈妈,您看我包得咋样,厉害不!”这位被孩子们唤作“爱心妈妈”的姑娘俞素芸,也是上圯乡上圯村“一老一小”幸福院负责人。

  “‘一老一小’幸福院不仅是老人用餐的地方,更是老人、儿童情感交流的枢纽。”泰和上圯乡党委书记罗同沛表示,近年来,上圯乡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整合各类资源,完善服务体系,打造了集活动室、阅览室、助餐室等功能区域于一体的一站式老年人服务点。这不仅为老年人创造了健康温馨的氛围,更让他们切实体验到了“幸福生活”。

  在泰和县,像上圯村这样的助餐食堂正不断发挥着作用,用一道道热菜、一碗碗热汤,一场场小活动,温暖着老人和孩子们的心,托起了他们的幸福时光。

  沿溪镇:田埂长出致富花

在泰和县沿溪镇荷树村,记者(中)采访村民薛礼饰(左)。李若鹏摄

  下午时分,沿溪镇荷树村的江滩上已响起“突突”的水枪声。作为村党支部书记,肖君智踩着没过脚踝的淤泥,高压水枪冲开之处,白玉般的莲藕破土而出。“这泥地现在可是聚宝盆!”他抹了把脸上的泥水,笑着说,“每天莲藕可以卖到1000多斤,一年下来,可以挣到10多万元。”

  记者和镇里的干部,沿着江堤上行,百亩砂地里紫菀长势正旺。67岁的孙传文正在施肥。“这砂地种水稻颗粒无收,种药材倒成了宝贝!”他看着延绵的紫菀,很满意在家门口的工作,“现在这个年纪每天还能有100多元钱的收入,已经非常不错了。”

  沿溪镇荷树村和泰和佰草汇公司经过多次接洽,最终确定在赣江滩涂上种植中药材,助力乡村发展。沿溪镇宣传委员陈宝红边走边介绍说,“中药紫菀喜砂耐涝,这是为江滩量身定制的农产品!”

  太阳下,江滩荷塘接天莲叶,砂地药田连绵起伏,涝田湿地水光潋滟。“我们算过一笔账,近千亩闲置地‘苏醒’后,能给在这里工作的村民,每年增加1万多元的收入。”陈宝红指着远处的赣江,“古人说‘因地制宜’,我们就是顺着水的性子,让滩涂长出金元宝!”

  交流之际,65岁的薛礼饰骑着电动车,停在了田边,他每天都会来“看望”田地的黄郁金,生怕这些珍贵的中药材有什么问题。“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现在才懂‘土能生金’的道理。”

  如今,沿溪镇近千亩赣江沿岸闲置土地已全部“苏醒”:江滩种藕、砂地栽药、涝田育三棱,形成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立体农业格局。在赣江冲积平原上,那些曾被遗忘的角落,正荷叶田田、药香阵阵,每一寸江滩都长出“希望”。

  望着这幅“一水多用、一田多收”农业发展的立体画卷,肖君智的眼里闪着光,“以前是‘望天吃饭’愁断肠,现在是‘依水兴业’喜洋洋。这赣江两岸的每寸土地,都在长出新希望哩!”

  澄江镇:花功夫蝶变幸福村

  “轰隆隆——”南门5组的工地上,挖掘机正推土作业。62岁的胡美和戴着草帽在现场指挥,衬衫后背已湿透。“慢点!这墙根下有老张头家的菜地,得留着!”作为南门5组城中村改造提升工程理事会会长,他每天从清晨忙到深夜,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村民诉求:“李家要保留枇杷树”“王家希望充电桩离窗户远点”。

  这片曾“电线像蛛网、巷道难转身”的城中村,如今正经历“针灸式”改造。澄江镇“90后”干部谢国军蹲点在村里,他戴着草帽来到记者身边,“你看,原来污水横流的小巷,将铺雨污管网,还会种上花草。”

  他指着规划图纸介绍,原来这里的违章建筑挤占消防通道,电线缠绕像“蜘蛛网”,“现在95%的房子不会动,只拆堵点、通脉络。”“最大的感受就是,每天都有新变化,村民的诉求也能第一时间帮助他们解决。”

  改造的智慧藏在细节里:闲置荒地变休闲广场,拐角旧址改便民驿站,就连墙面都设计了“记忆文化景墙”。“这排水沟,既解决积水又能种花草。”镇人大主席徐涛指着正在建的明沟,“我们不搞大拆大建,要的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在“城中村改造公示栏”上,效果图里的休闲广场、篮球场已现雏形。徐涛望着忙碌的工地,“要让老少爷们住着舒心、看着顺眼。”如今,这句话正随着砖砖瓦瓦的堆叠,慢慢变成现实。

  作为2025年泰和县“十大民生实事”里的“重头戏”,这场城中村改造正带着热腾腾的温度铺开——东门村2组、西门村罗家、西门村澄江广场、南门村5组、北门村6和7组、杏岭村5和6组等6个试点正在规划,南门村5组、杏岭村5和6组2个试点已开工。

  澄江镇党委书记袁为青手中拿着规划蓝图,声音里满是干劲:“项目计划投资1.22亿元,可不是数字,是砸向民生的‘真金白银’!”

  从幸福院的袅袅炊烟,到滩涂上的荷风药香,再到城中村的机器轰鸣,泰和正在拨动“变迁故事”。这里的人们用智慧和汗水,把“民生愿景”绣成了“幸福实景”,正如赣江水般,滋养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邵平/文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