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书院里,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
刘兆春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萍
“古书院‘好人故事会’开讲了,大家快来听……”7月27日,在会昌县洞头乡洞头畲族村,一座见证过“三代四进士”科举荣光的古书院——联班第古书院里,今年第21期古书院“好人故事会”开讲。在文明实践员谢建兴的招呼下,不一会儿,书院厢房内已坐满村民和游客。
“今天的‘好人故事会’,讲的是我们县全国道德模范王必盛20多年如一日照顾妻子的感人事迹。1996年到1997年间,王必盛的妻子刘桂淑接连2次突发脑溢血,虽经全力救治仍半身瘫痪。王必盛从未放弃,每天用温热毛巾为她擦拭后背防褥疮,自学推拿按摩防止肌肉萎缩,20多年来手写8本厚厚的‘病历’。他用细心照料和用心陪伴,诠释了人间真情大爱……”谢建兴动情讲述着,不时抬手比划轻柔的按摩动作。
村民和游客围坐聆听。有白发老者频频点头,有中年妇女悄然拭泪,有年轻父母低声教导身旁的孩子……12岁的蓝子强仰头问:“那病历比我的作业本还厚吗?”“厚得多呢。”谢建兴笑着回答道,“每一页都写满了对奶奶的爱。”
这座有着300年历史的古书院,经过精心修缮后,如今变身为科举文化园和耕读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礼义廉耻,立身大防,国犹家世,为栋为梁”等祖训,化作一个个鲜活的身边故事。
“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接下来讲一讲我县‘江西好人’文达的感人故事。”谢建兴的声音充满敬意。
“1974年,师范毕业的文达到站塘乡横岭村任教。在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前,面对个别学生交不起学费的困境,他不仅贷款垫付,甚至拿出家里买化肥的钱,最多一次为学生贷款2000多元,而当时他的月薪还不足400元。退休后,他把家安在206国道旁,‘马路守护神’一当就是10多年——扶危、送医、垫费、留宿,洪水赈灾他搭班车去捐款,疫情来袭他交上特殊党费……”
古老的建筑空间里,一股新时代文明新风,穿过百年光阴,在飞檐翘角间回荡,浸润着在场每个人的心田。
福建游客陈先生感慨地说:“在古书院里听现代好人故事,让这里不再只是历史遗迹,更成了滋养心灵的现代学堂,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
“古书院是看得见的乡愁,是凝聚人心的精神地标,更是文明实践的沃土和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会昌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定期开讲“家风故事会”“好人故事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鲜活故事,抽象的道德力量变得具象化、身边化了。
会昌县现存3座有着300年历史的古书院,如何让承载厚重历史的古书院,重新融入现代乡村肌理,滋养一方乡梓?会昌县的解题之道是: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钥,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让古书院在百姓生活里“活起来”。目前,全县依托古书院,已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服务、科普教育、健身体育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320余场,超8万人次参与其中。
文化育人,润物无声。洞头乡以古书院为核心,推动乡风文明从“听故事”向“做实事”延伸。洞头畲族村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基地、畲族摆字龙传习所等9个特色阵地,组建8支志愿服务队,用“规定项目+本土特色”模式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如今,非遗小镇“村晚”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洞头春晓》登上省级舞台;363间畲族古建筑变身文旅景点,年旅游收入超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