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腾腾”的种草力!“打卡”江西怎么就成了新风尚

2025-07-26 07:57 阅读
当代江西

婺女洲景区游人如织

“从政策的精准发力到交通的通达八方,从国际舞台的崭露头角到体验场景的匠心独运,江西文旅的“热”,不是一时的喧嚣,而是山水与人文碰撞出的永恒温度。”

当井冈杜鹃在春风里绽出第一抹嫣红,当景德镇的窑火在暮色中升起袅袅青烟,当婺源的晒秋在黛瓦上铺开五彩斑斓,赣鄱大地的四季都涌动着一股文旅热潮。这股热,是古窑新火的传承之温,是山水相逢的诗意之暖,更是千万游客与这片红土地撞出的共鸣之火。

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全省接待国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5.93%,游客消费总额增长8.93%,人均消费增长2.67%。2025年暑期出游高峰期已至,江西各地文旅消费“热浪”奔涌,“暑期经济”乘“热”而上。

这股“热腾腾”的文旅风,并非偶然,而是政策精度、交通密度与体验深度共同发酵的必然结果,背后藏着一套环环相扣、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

“如画江西 风景独好”江西文化和旅游(成都)推介会

 

 

01

在市场画布上定位精准坐标

江西文旅的热度,始于对市场脉搏的精准把握。

跳出传统客源地舒适圈,江西着眼拓展从东南沿海至西南腹地的“引客”半径,果断将福建、四川纳入核心靶场,以政策为墨,饱蘸诚意写下邀约。

福建的山海之畔,藏着江西文旅最想拥抱的“近邻温度”。高铁上的列车呼啸而过,不仅拉近了两地地理距离,更打通了消费的任督二脉。

江西送出的153项政策礼包,向全国游客发出盛情邀约。这种打破行政壁垒的共享机制,直接将跨省旅游变成了“串门式消费”。在厦门工作的林女士算过一笔账:持年卡游遍赣闽108个景区,能省下上千元——这样的“看得见的实惠”,让周末打“高铁”去江西成了福建人的新潮流。

千里之外的四川,是人口大省与旅游输出重镇,消费潜力深厚,江西文旅则以193项政策织就了一张“引力网”。

吉水县上下老街历史文化街区灯火璀璨

 

深谙川渝人“爱耍会耍”的天性,江西为他们量身定制“慢游菜单”。庐山、景德镇等地的亲子研学套餐,暗合了川渝家庭对“玩中学”的偏爱。今年暑期,成都至南昌的航班客座率不断提高。他们奔赴的,不仅是江西的山水,更是那份被读懂的消费期待。

政策的温度,需要全域协同的热度来传递。江西创新的“1+11”舰队式推介模式,破解了长期困扰地方文旅的“各自为战”困局,恰如一场精心编排的文旅交响乐:省级品牌是定音的大鼓,11个地市则是各自出彩的管弦。南昌以英雄城的豪迈奏响主旋律,赣州用客家山歌哼出婉转副歌,宜春的温泉水蒸腾着温暖的间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种“省搭台、市唱戏”的高效协同机制,既保证了“如画江西 风景独好”省级品牌的高度统一,又充分释放了地方特色魅力。

当“赣闽双城记”“赣风川行”等系列旅游攻略短视频跃上指尖,当南昌、成都两地双子塔的“如画江西”主题灯光秀在夜幕中闪亮登场,这场跨越千里的视觉盛宴,让超8000万人次的传播量化作了游客心中“一定要去江西”的执念。

景德镇陶然集

 

 

02

让远方来客踏着韵律而来

若说有力的政策是文旅热度的引信,那便捷的交通便是传递这份热情的血管。

将高铁与航线织成一张温暖的网,让远方的客人循着脉络而来,在江西的山水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快进慢游”的立体生态由此形成。

“赣闽芳华”专列如同一位贴心的向导,带着银发族在青山绿水间缓缓穿行。列车上的医疗保障是安心的注脚,无障碍通道、扶梯口、电梯等处所的重点引导服务是舒适的节奏,为这首银发旅行曲奏响序曲。

“红色旅游计次票”的创意,涵盖四条经典红色旅游线路,包括革命摇篮“南昌+吉安+龙岩”、最美苏区“南昌+赣州+福州”、英雄福地“萍乡+南昌+福州”、峥嵘岁月“萍乡+南昌+厦门”。这种“把交通变成请柬”的智慧,让红色记忆在常来常往中愈发鲜活。

面向更远的川渝腹地,则巧妙借力航空纽带,打通了远方游客欣然“应约来”的坦途,真正实现“近者悦,远者来”。

“跟着航线游赣蜀”活动,像一封印着机票印章的邀请函,看似10万份“南昌往返成都600元航空权益大礼包”叠加11类文旅消费权益的简单投放,实则是“时空压缩”的精妙算计。这让外省游客把“千里之外”的心理距离,变成了“说走就走”的行动,对这场“空中邀约”给出热烈的回应。

这股热,更越过山海,在国际舞台上燃起了火苗。南昌街头的夜市里,伊拉克博主“老王”的味蕾一次次被火辣征服,餐厅老板、身旁路人的热情友善透过屏幕,引发观众的跨国共鸣。

2024年,江西接待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分别增长近14%、14.5%;外省游客占比近三成,过夜游客占比近四成,创历史新高。“Discover Jiangxi”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持续升温,“洋博主”争相分享赣鄱见闻;“景区出海”行动步履铿锵,世界遗产游、鄱湖观鸟游等国际线路持续走俏;景德镇窑火、婺源徽派古建、赣南客家围屋串联成解码东方文明的鲜活线索……

入境游客猛增的背后,是外国游客在婺源学做清明粿的专注,是国际观鸟者在鄱阳湖架设相机的期待。原来,文化的温度不需要翻译,只需一双愿意触摸的手,一双懂得欣赏的眼。

来自香港的游客在龙南燕翼围购买土特产

 

 

03

让每颗心都在山水间沸腾

当游客循着热度而来,如何让这份热在心中持续沸腾?江西的答案,是将风景酿成场景,让游客从山水的旁观者,变成故事的参与者,让每一次驻足都成为难忘的记忆。

景德镇的窑火,烧出了体验经济最旺的焰。千年瓷都不再满足于让游客“看瓷器”,而是邀他们“做瓷器”。许多工作室推出了手工DIY服务,向游客提供拉坯、泥塑、绘画、吹玻璃、漆扇等教学和体验服务。

数据不会说谎:参与拉坯体验的游客复购率是普通游客的4.2倍——原来,当游客的情感与手艺相遇,消费便成了心甘情愿的纪念。

井冈山的红,在创新体验中愈发炽热。重走红军“挑粮小道”,攀登黄洋界体验“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在八角楼找寻指引航向的灯光……VR眼镜让虚拟的红军战士在身边“现身”,他们的故事随着脚步的移动徐徐展开。

婺源的古村,在新旧交织中透出温润的光。篁岭的老房子依然带着岁月的斑驳,但咖啡香与茶香在这里和谐共处,无人机搭载游客的目光掠过盛满果实的晒匾。传统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可以触摸的生活。就像江西文旅始终记得:开发的热度,永远要为文化的本真留一份温柔。

武功山金顶帐篷节

 

武功山的星空下,有帐篷里传出的欢笑声;新余的非遗工坊里,游客在针线穿梭间领略夏布纹样之美;抚州的古戏台前,有年轻人化身“临川四梦”角色的投入……江西的文旅场景,已跳出“打卡拍照”的窠臼,变成了一场场与山水人文的深度对话。

当游客的心跳与这片土地的脉搏同频,当“到此一游”变成“常来常往”,江西文旅的热度,便有了最持久的燃料。

从政策的精准发力到交通的通达八方,从国际舞台的崭露头角到体验场景的匠心独运,江西文旅的“热”,不是一时的喧嚣,而是山水与人文碰撞出的永恒温度。(李梦玉)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