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父母是一本写不完的书

2025-07-24 17:39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肖复兴的散文集《我的父亲母亲》,两百多页,我读了三遍。肖复兴的散文向来有一种朴实之感,他所表达的更多是一种人性的真善美。这本散文集囊括了《花边饺》《母亲的月饼》《生命不仅属于自己》《父亲》《母亲》等28篇散文。肖复兴在序言中写道:“好的文学,从来都是从心灵走向心灵,曲径通幽,一路落满心事的残花落叶。”大千世界,分分秒秒都在变化,唯有心事最易让人彼此相通,从而相互感动或慰藉。

饺子是中国的特色食物,往往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过去,能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饺子是无比幸福的事,平日里能吃到饺子属于破天荒的。”作者在某一年的大年初二给母亲包饺子,事先告诉母亲其中一只饺子里包了“糖馅”,新年吃到带糖馅的饺子是大吉大利。作者故意将那只糖馅饺子包上花边,随后把那只糖馅饺子拨进母亲碟中。《花边饺》不长,文字朴实无华,却让人潸然泪下。生活中有太多的小事,藏着母亲的爱,而子女也在默默记着这份爱,终要在某一日一点点返还。

书中最大篇幅的文章是《母亲》《父亲》。作者8岁丧母,父亲带回继母及其亲生女儿。年幼的肖复兴与弟弟最初抗拒继母,坚持不喊“妈妈”。肖复兴将生母照片挂在家中醒目处,作为对继母的“示威”,继母非但不生气,反而常踩凳子擦拭照片。父亲多次提议取下照片,继母坚持“不碍事儿,挂着吧”,刻画出了继母的隐忍与包容。后来,作者被自行车撞晕后,继母背着他穿越漆黑胡同赶往医院,成为情感转折点,最终打动作者含泪喊出“妈妈”,继母“哭得像个孩子”。母亲在拮据生活中仍坚持为作者买书,用最朴实的行动支持他的成长。肖复兴将母亲比作“永远写不完的书”,展现母爱的永恒与厚重。

书中《父亲》五十页的篇幅,将父亲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肖复兴父亲年轻时敢闯敢拼,一个人离开家乡河北到天津,但作者对父亲的印象却是胆小的,“树上掉片树叶都要躲着,生怕砸着自己的脑袋”。肖复兴不理解父亲,直到了解父亲的过往,直到自己有了儿子,才渐渐懂得父亲,理解父亲。父亲爱读《三国演义》《阅微草堂笔记》等古典作品,通过给作者讲故事,从而让他热爱读书,父亲的教育是作者文学写作的萌芽。当时作者对这些并不以为意,这不禁让人想到一个词“朝花夕拾”,人总是在过了许多年之后,才理解当时的种种,想起和怀念过往。

书中还有许多篇章同样描写了父亲母亲,比如《窗前的母亲》刻画了一位以窗前为“精神港湾”的母亲形象,展现了传统中国家庭里深沉而无声的母爱。母亲因腿脚不便常年倚靠窗前,将朝南的大窗作为感知外界的唯一通道,“像向日葵似的追着太阳烤”,这一场景成为家庭记忆的温暖符号。子女回家时,总能看到母亲“花白的头发迎风摆动”,母亲去世后,空荡的窗前成为作者情感投射的对象,凸显“丢失的珍贵与温暖”。再如《清明忆》以清明节为情感载体,呈现了对逝去亲人的追思,描写了父亲温酒慢饮的细节,展现传统父爱的克制与深沉,并将之与弟弟成年后豪饮的场景对比,折射两代人的生存境遇差异。

父母的爱也延续到了作者对儿子的教育中,形成代际情感的纽带。整本散文集结合知青岁月、自然灾害等历史背景,展现特殊年代亲情的坚韧。通过日常小事(如买书、远行)揭示亲情朴素而深邃的真理。

本书以真诚的自省和细腻的描写,打动了读者,成为家庭情感的经典写照。该书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所写的那般,是在照亮自己。但在我看来,文中的光芒何止照亮自己,更能照亮每一位读者。

文/杨晓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