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从台下看戏到纸上谈戏

2025-07-24 17:39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在我的人生前半场里,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给赣剧写书。但结果是到了下半场,不仅写了,还写了不止一本。其中,《陪你一起赏赣剧》应该是迄今为止,自己比较满意的那一本。

我总觉得,自己与赣剧的缘分是命运“蓄谋已久”的捆绑。我虽然出生在号称“赣剧之乡”的乐平,但对于赣剧这门以家传或者师承关系为主要传承方式的艺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都是不可能被卷入其中的,顶多是个看客。命运的安排总是来得恰逢其时,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10岁出头,传统戏剧开始解禁。儿童时代接触到的人和事往往会影响到人的一生,那个年代,耳濡目染的除了电影,便是戏台上的锣鼓铿锵、水袖翻飞。万人空巷看戏的场景成了我记忆里的高光时刻——乡亲们挤在搭着草台的晒谷场上,踮着脚看《十五贯》里苏戌娟穿着鲜红的衣衫、戴着亮晶晶的头饰和明晃晃的枷锁“起解”。那时的赣剧,是流淌在民间血脉里的活水。我就被这活水滋养了整整十年。十年里,我看过的许多赣剧,至今仍历历在目,得益于父母遗传给我的好记性,连细节都是那么清晰。

可后来,这活水渐渐枯了。20世纪90年代起,国营院团接连解散,戏台冷清了,角儿改行了。这个时候的我,因为生计在外漂泊着。21世纪初,我在网上看到来自鄱阳湖畔年轻人的疑问:江西还有叫赣剧的?我不禁十分震惊,心头一酸,以赣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正如用旧的家具,穿过时的衣服,一件件被丢弃,而且丢得是那样漫不经心,全然不顾其中蕴含的无价珍宝。

也许热爱,也许不甘,接下来的我疯狂地投入到赣剧资料的搜集中:从江西到江苏再到浙江,从新旧书店到旧书摊,从剧本、曲谱到理论文章,从剧照到本就少得可怜的音像,丝毫不放过。一有空暇,开始不断观看赣剧演出,采访赣剧前辈艺人,了解赣剧的生存现状,做着笔录,希望借此多留下一些“活资料”。在收集整理赣剧资料的同时,我上网在百度贴吧开辟了“赣剧吧”,其后又顺应戏迷的要求建立了QQ、微信赣剧戏迷群,在和赣剧演员以及戏迷的交流中,发现其中许多人虽然对赣剧热情很高,但对赣剧其实知之甚少,欣赏水平也普遍存在局限,于是萌发了要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赣剧知识普及的想法。

2014年6月,我接到媒体的约稿,在报纸上开设“谈戏”专栏,写一些普及赣剧文化知识的文章,进行连续刊载。我当然是求之不得。任务接下了,文章如何写呢?首要考虑的就是读者:我既想能够帮助普通观众学会欣赏赣剧,又想吸引从不接触赣剧的文学爱好者入此门中,我还知道即便是赣剧从业者,对曾经许多传统剧目和表演“绝活”也知之甚少,就这个角度来说,也想为赣剧舞台失传剧目“立此存照”,还或者能为这些剧目的“复活”提供一些帮助。思虑再三,决定选取赣剧中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从远古神话开始,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每篇确立一个明确的主题,以旧戏新解的方式,借用散文、杂文的笔法,一剧一谈,谈戏、说史、论人,引导读者了解赣剧,欣赏赣剧,在赏戏中品味人生。第一篇《打出来的“福” 跳出来的“官”》发出,便以夹叙夹议的写法、新颖的解读角度、幽默风趣的语言受到读者的欢迎。有了读者的鼓励,我一篇接一篇地写了下来,累积到一定数量,才有了结集出版的念头,书名就叫《陪你一起赏赣剧》,这样感觉很亲切。

最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陪你一起赏赣剧》可以看作是我写给赣剧的一份“情书”。这“情书”不是突然的心血来潮,而是酝酿了半生的告白。从儿时在家乡的古戏台下看戏,到如今伏案写下这些文字,我与赣剧的缘分,像极了老戏文里的唱词:“一见钟情,终生不渝。”

文/蒋良善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