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赣鄱|釉上彩绘搭建中外文化桥梁

2025-07-24 15:44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国际友人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釉上彩绘工艺。图汪莉玲摄

当外国手绘遇上千年瓷都,每一笔都是文化对话。

“Welcome to 江西!Welcome to 景德镇!”近日,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陶艺工作室内,来自美国、阿根廷、荷兰、丹麦、英国、俄罗斯等多国的国际友人手持自己创作的陶瓷绘画作品热情地齐声欢呼,他们夹杂着英文的中文咬字地道又流利。

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洒在摆满陶瓷作品的展台上,釉料的光泽与青年们的笑容交相辉映。这场由江西财经大学和景德镇陶瓷大学联合组织的“釉上彩绘”研学活动,正以艺术为桥,为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搭建起多元对话的文化桥梁。青年们纷纷在陶瓷上留下了专属自己的中国印记。在精心布置的展台前,卢森堡青年蒂莫小心翼翼地托起自己的得意之作——一幅绘制着中国长城的陶瓷板。瓷板边缘被他巧妙地勾勒出云雾缭绕的效果,让长城宛如在仙境中蜿蜒伸展。“这是我首次游览北京长城时的记忆。”他一边用手指轻触瓷面上的城墙纹路,一边回忆道,“站在长城上,秋风拂过脸颊,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我被那跨越千年的厚重与壮美深深震撼。这次夏令营让我有机会用陶瓷‘凝固’这份感动。”不远处的展台上,俄罗斯姑娘拉达·米罗诺娃正为观众展示她带来的“实用艺术品”:一只素白的陶瓷杯,杯身用釉料工整地写着“福”与“富”两个汉字。“我知道这两个字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拉达难掩兴奋之情,她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二次来中国。“我想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辉煌,更想在传统工艺中寻找创新的灵感。这是我第一次尝试陶瓷绘画,笔尖触碰到瓷面的那一刻,冰凉的触感和釉料的顺滑让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景德镇的人、陶瓷和无国界的艺术,让每一个外来者放松下来,好好创作。来自德国的索菲亚目前正在攻读财务会计硕士学位,严谨的专业训练让她对数字有着极高的敏感度,但在陶瓷创作中,她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艺术天赋。她的陶瓷作品是一组抽象的几何图案,用鲜明的蓝色和黄色釉料在白色瓷盘上构成了充满动感的画面。“我需要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比如网络上的艺术案例、街头的色彩搭配,还有景德镇老街上那些青花瓷的纹样。”她坦言,“一开始我担心自己不懂传统技法,但这里的陶土和窑炉让我放松下来——创作不需要‘完美’,重要的是表达真实的感受。”相比之下,英国小伙简则显得更加随性。“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给这些素坯上色了!随便画点什么都觉得有趣——可能是歪歪扭扭的花,也可能是抽象的线条。”他笑着展示自己的未完成作品,眼中藏不住对创作的热爱:“到目前为止,我在景德镇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惊喜。这里的人、瓷,还有烟火气,都是最好的创作素材。”

无论是蒂莫和长城的初遇、拉达与“福”字的初识,还是索菲亚对灵感的初探、简对创作的初体验,这场夏令营都成为他们与中国文化双向奔赴的一次注脚。

活动期间,学员们还走进景德镇的陶瓷工坊,目睹了从揉泥、拉坯、利坯到施釉、烧制的完整制瓷过程。当看到匣钵打开的瞬间,自己绘制的陶瓷作品在窑火中蜕变得光彩夺目时,所有人都发出了惊叹声。正如拉达所说:“以前我以为‘传统’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但现在我知道,它可以是手中一只会‘说话’的杯子,是可以传递温度的艺术。”

当天的活动接近尾声,所有国际友人的作品被精心摆成一面“陶瓷文化墙”。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釉面上,“福”字的鎏金、长城的青灰、抽象图案的斑斓,交织成一幅跨越国界的艺术长卷。他们再次齐声欢呼:“Welcome to 江西!Welcome to 景德镇!”这既是对此次旅程的点赞,也是对文化交流最质朴的期待。

文/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宸廷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