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化收益365%,“香饽饽”还是庞氏骗局?警惕披着稳定币外衣的“圈钱陷阱”
“我已在国外,因为你们的财富与智商不相匹配。”近期,以稳定币为幌子的资金盘“鑫慷嘉”创始人在群聊中抛下这句话后彻底失联,粗略统计该平台有超200万名投资者参与其中,涉案金额超过100亿元。
稳定币是一种锚定真实资产的数字货币,其价值通常与某种法定货币、商品或其他资产挂钩。在稳定币概念升温的同时,不法分子利用稳定币大做文章的非法活动也已冒头。据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一些资金盘披着稳定币、区块链的外衣,实际上还是典型的庞氏骗局。
披上稳定币外衣
资金盘骗局升级
近期,稳定币在全球热度迅速上涨,其热度被不法分子利用,演变为新型金融诈骗的“温床”。一些不法分子刻意混淆稳定币的支付属性与投资属性,借用稳定币概念进行包装诈骗。
泰达币(USDT),是一种与美元1:1挂钩的虚拟货币,目前占据美元稳定币主体地位,成了诈骗分子最“中意”的诈骗媒介。
以“鑫慷嘉”为例,和传统资金盘不同,它引入了稳定币作为资金进出通道,这成为该庞氏骗局的“创新点”,也是其能够快速转移巨额资金的关键。
据记者调查,“鑫慷嘉”盗用迪拜黄金与商品交易所(DGCX)名义,谎称自己是DGCX交易所的中国分站。以虚拟货币投资为幌子,承诺每日1%即年化365%的高额收益率,并通过设置高额奖励大肆发展下线,根据下线成员数量设置分成比例。
为了看起来更有权威性和可信度,“鑫慷嘉”设置的运行规则是,所有会员需将人民币兑换成泰达币(USDT)再转入平台账户,平台计价、收益回报、资金结算均以USDT结算,从而激发投资者参与跨境资产配置的错觉。
“主要在熟人圈层传播,听说是最前沿的国际项目,稳赚不赔,主要投资境外黄金、石油等。”投资者林先生说,投资者要在场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自行将人民币兑换成USDT才能在“鑫慷嘉”平台入金,他累计投入3万余元后,提现通道却在6月底关闭了。
“稳定币是未来货币,现在入场就是赚到”“打造Web3综合金融生态系统”……这些资金盘的宣传语看起来都很“高大上”还颇有“国际性”,不法分子总是擅长将骗术包装成“时代新风口”。
踩着稳定币这股热潮,“鑫慷嘉”等资金盘通过虚构“去中心化金融协议”“跨境投资”等概念,制造信息壁垒诱导投资者进行“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在高收益的诱惑下,一波又一波民众上当受骗。
绕开传统金融监管“风控网”
根据记者调查,很多资金盘都是典型的“庞氏骗局+跨境洗钱”诈骗手法,本质仍然是以拉新人投资逐级分成的模式来疯狂发展下线。不同的是手法在“升级”,打着稳定币旗号的骗局大行其道,还通过引入稳定币USDT作为资金进出通道,极大地提升了骗局的隐蔽性与诈骗资金跨境转移效率。
在以往的传统非法集资案例中,资金在银行账户间频繁流动,很容易触发银行的反洗钱系统。而“鑫慷嘉”此类的平台通过稳定币绕开了这张“风控网”,从而在资金募集环节避开监管。而资金的追踪环节更是难上加难,即便部分资金流向被识别,但资金追回依然面临很高的难度,要多方跨境协作。
令人唏嘘的是,不少投资者甘冒风险自愿参与“博傻游戏”。记者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些相关评论里,有些投资者在希冀找新项目继续投资“回血”。诸如“奥拉丁”“VAX”“AKAX”等项目层出不穷,在不少社交平台上,这种违法项目大都以“橡木”等术语发布宣传。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肖飒指出,不法分子屡屡得手的重要原因,是一些投资者的贪婪心理和信息盲区。不法分子未来将更频繁地利用“去中心化金融协议”等概念,通过包装将具有漏洞的欺诈性合约伪装成高收益产品,吸引普通大众投资。
据悉,近年来此类骗局明显向三四线城市、小县城和农村地区蔓延,因当地居民对稳定币、区块链等概念的认知较为模糊,且极易受身边人影响,更易受骗,其中不少是老年人。
打击新型金融诈骗是持久战
作为一种数字货币,稳定币2025年掀起“全球狂欢”,挑战也如影随形,专家指出,稳定币相关的违法犯罪活动已形成跨区域、高技术、产业化特征。
虽然香港开始探索稳定币发行,但内地尚未纳入监管,因此在内地打着“稳定币”旗号的各种金融行为目前都是非法的。实际上,7月以来,北京、浙江、深圳等多地监管部门已纷纷发布“预警”,警惕稳定币沦为非法集资、洗钱、诈骗工具。
深圳市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责小组办公室发文指出,一些不法机构以“金融创新”“数字资产”等为噱头,利用社会公众对稳定币等了解不足的特点,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诱导社会公众参与交易炒作,扰乱经济金融秩序,滋生非法集资、赌博、诈骗、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社会公众财产安全。
多地金融部门共同提示并呼吁广大消费者:要认清“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的本质,充分认识数字货币的复杂性和风险性,自觉抵制非法集资和虚拟货币炒作,牢记参与非法集资的损失需自行承担,切实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尽管官方和机构对于稳定币的风险预警不断发出,但在狂热的投资者社群里,却被解读为“项目太火,引来同行嫉妒”“政府在为项目正式落地做压力测试”等。
“未来的稳定币犯罪将更智能、更隐蔽、更具破坏力,并利用全球监管差异,这是一场持久战。”肖飒指出。
这预示着,披着稳定币外衣的新型金融诈骗不仅是关于贪婪与欺骗的故事,也是新技术趋势下,监管如何有效跟上的时代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