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食外卖差别对待,“顾客不在场”就能双标吗?

2025-07-19 07:54 阅读
中青评论

客人来店里,“肯定得用新鲜食材”,羊肉串用的是当天现宰羊肉,蔬菜现洗现烤;对外卖订单,则统一使用冷冻肉,先油炸再电烤,“8分钟内完成接单到打包”。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在北京、天津、河北多地走访发现,不少餐饮店对堂食和外卖都在实行“双标”做法。

这些店铺有的在食材品质上给外卖打折扣,某菜馆老板就坦言,自家堂食炒菜用压榨花生油,外卖则改用桶装调和油,堂食米饭用新米,外卖则用陈米;有的是在烹饪方式上动手脚,如堂食现场制作,红烧肉、糖醋排骨等“硬菜”外卖单则直接上预制菜,“加热5分钟就能出餐”;还有的在餐品分量上打折扣,外卖分量明显少于堂食。

由于外卖与堂食时空分离,消费者难以直观比对两者间的差异,取证相对困难。消费者即便意识到外卖在品质和数量上有所“缩水”,也难以有效维权。有商家表示:“顾客不在现场、看不到后厨,用冻品还是鲜品,谁能较真儿?”

客观来说,做外卖业务,有时的确会面临更多时间和成本上的压力:配送时间分秒必争,来不及一道道精细烹饪,使用预制菜或冷冻复热,是在流程上更可控、更高效的出餐方式;出于节省成本的考量,一些店家也更倾向于使用预制菜等降价抢单,甚至最终陷入恶性低价竞争。但是,在这番现实考量中,消费者权益决不能成为被“忽略不计”的因素。种种暗戳戳搞双标、以次充好、故意欺诈的乱象,已然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往往将有无堂食视为衡量外卖品质的基准线。比如,一些不提供堂食、仅做外卖业务的店铺,就容易让人心生疑虑。然而,上述报道显示,有无堂食不足以成为判断餐食品质的“万能标准”,“双标”操作之下,哪怕是看上去很正规、日常开放堂食的餐馆,也可能暗中忽悠消费者。

因此,确保外卖出餐品质,关键或许不在有无堂食,而是能否打破商家、平台和消费者间的信息差,以更合理的呈现方式、更可追溯的出餐过程,保障食品安全及质量。

客观而言,外卖与堂食顾客的需求排序的确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堂食消费者通常更具“时间耐性”,愿意为带有“锅气”的餐品等待。而外卖顾客则往往更为“时间敏感”,尤其是在工作日午休时段等高峰期,尽量在有限休息时间内进餐完毕,有时比餐品的色香味更重要。对此,商家当然可以采取差异化经营策略,比如在外卖平台上架能较快出餐的菜品,将一些耗时较久的餐品留在线下,或是明确注明烹饪时间。这样的操作本身无可厚非,而一旦在餐品分量和食材来源上搞“猫腻儿”,对外卖餐品偷工减料,其性质就不一样了。

对此,有关部门要同平台实现联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商家的约束和规范。有专家就建议,平台可以要求商家清晰、显著标注商品属性,如“预制菜”“冷冻复热”“现场制作”等,减少信息不对称、为顾客建立合理预期。此外,通过推广“明厨亮灶”线上化,使用户能够“云查看”外卖加工全过程,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商家以预制菜替代现炒菜的操作空间。对于多次违法的商家,则需切实抬高其违法成本,通过将其纳入行业黑名单、依法严惩等方式,使其不敢故意隐瞒、偷工减料,避免行业陷入恶性竞争。

总而言之,餐饮店基于渠道特点、对堂食和外卖采取不同的运营策略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不能偷偷摸摸搞“双标”。只有打破信息壁垒、抬高违法成本、让监管更为精细,才能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放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