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外卖与堂食,岂能搞“双标”
当消费者在手机上点下一份外卖时,很难想象屏幕那头制作的餐品会与实体店堂食存在着“天壤之别”。近期,有媒体调查发现部分餐饮店在实行堂食和外卖的“双标”策略:堂食供应时使用新鲜食材,到外卖环节就换成冷冻品、预制菜,甚至在分量上也大打折扣。这般操作,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餐品的“隐形降级”买单,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事实上,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或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商家理应如实告知。食品安全法也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不得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外卖交易的“非现场性”,消费者很难同时对比堂食与外卖的品质、分量,维权面临“取证难、成本高”的困境;同时,监管部门的行政资源有限,抽检频次与覆盖范围难以应对海量的外卖商家,加上平台对商家的资质审核流于形式,甚至默许部分商家的“双标”行为。监管漏洞与商家的逐利心态相互交织,最终导致外卖“双标”乱象的发生。
食品安全事关民生根本,整治外卖“双标”乱象,还需多方形成合力。既需要监管部门的“铁腕”治理,也离不开商家的诚信经营。
守好监管“严”字诀。监管部门需构建全链条的监督体系,督促外卖平台落实审核责任,健全商家资质审核机制,杜绝无实体店的“幽灵厨房”入驻;借助大数据筛查、不定期抽检以及群众投诉举报等方法,精准识别外卖“双标”行为,进行严格处罚,并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外卖商家信用档案,将“双标”行为纳入失信记录,对多次违规者实施行业禁入,加大对不良商家的震慑力;同时,推动“阳光厨房”建设向外卖领域延伸,要求商家在平台实时直播餐品制作全过程,逐步扭转不良印象,重新建立消费者的信赖。
念好“诚信”生意经。餐饮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终究是品质与信誉,那些企图通过偷工减料赚取短期利益的商家,最终会被市场淘汰。商家应主动摒弃短视行为,守好诚信的经营之道。一方面,要严格把控食品质量,无论是堂食还是外卖,都坚持统一标准,让消费者无论线上线下都能享受到同等品质的服务。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开透明的食材溯源机制,主动向消费者公开食品来源、加工方式等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外卖行业作为重要的餐饮消费渠道,关乎着广大消费者的饮食健康和生活品质。早日根治外卖“双标”乱象,才能让消费者吃得安心、吃得放心,真正守护好“餐桌上的幸福”。
(李振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