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师范学院学子对话石玉莲: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

2025-07-18 09:57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化先报道:七月的金坪民族乡,稻浪翻滚着金色的希望,无人机掠过田畴的嗡鸣与蝉鸣交织成独特的夏之乐章。7月14日,南昌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文韵传声,普语润行”推普实践队的同学们踏着泥土芬芳,来到了峡江县金坪民族乡南下村,走进了党的二十大代表石玉莲的工作室。在这里,一场关于土地、奋斗与乡村未来的对话,让“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意义有了更生动的注脚。

从田埂走向人民大会堂:一颗种子的生长轨迹

“党徽别在胸前时,我摸到的是乡亲们的期待。”石玉莲介绍着工作室墙上照片,眼角泛起微光。这位皮肤黝黑、手掌带着薄茧的农村妇女,身后藏着一段让金坪人骄傲的奋斗史。

回忆起十年前的抉择,石玉莲至今记得合作社成立时的场景:“三十多个农户,凑不齐启动资金,有人说‘女人家别折腾’。”但她带着祖辈“勇敢去闯”的家训,挨家挨户算收益账,把自家积蓄拿出来担保,硬是拉起了全县首个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的稻田从最初的80亩扩展到1200亩,“三控施肥”技术让亩产提高15%,水稻直播免耕技术让农户每亩省工3天,而她考取农用无人机驾驶证的故事,更是成了乡里的“励志教材”。

家风润乡土:文明的种子如何生根结果

“全国文明家庭的牌子,挂在堂屋最显眼的地方。”石玉莲说起家风,从抽屉里取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是父亲生前写下的家训:“与人为善,救人济世”。她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把自家种的蔬菜分给邻里,遇到谁家有困难,再忙也要去搭把手。

这种向善的力量,在她带领乡亲致富时愈发清晰。合作社成立初期,村民没钱买种子,她把自家的稻种送过去;村民不懂新技术,她带着技术员上门指导三天;去年有外地农户来取经,她毫无保留地分享所有技术手册。“我爹说过,好东西要大家分着用才香。”如今,金坪乡的农户们自发形成了“技术互助小组”,先进经验像稻穗传粉一样在田间扩散。

实践队队员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原来乡村振兴不只是产业发展,更是文明的接力。石阿姨把家风变成了乡风,这才是最动人的‘金坪经验’。”

青春对话土地:奋斗的种子向未来生长

“选行业先选热爱,就像我热爱这方稻田。”面对围坐的大学生,石玉莲的话语朴实却有分量。她看着队员们带来的推普宣传手册,忽然起身走到书架前,拿出一本用普通话标注着农业术语的笔记本——那是她为了给外地客商介绍产品,专门跟着村广播学普通话时记的。

“你们推广普通话,也是在帮咱农村人打开眼界。”她笑着说,现在合作社的年轻人都能用普通话直播卖大米,最远的订单发到了新疆,“语言通了,买卖就顺了,心也就近了。”她勉励同学们:“青春别怕吃苦,就像稻子要经风雨才能饱满。乡村需要你们这样有文化的年轻人,把知识变成咱农民能用的‘金钥匙’。”

访谈结束时,队员们送上了印有“推普助力振兴”字样的文创书签和普通话学习手册。石玉莲把这些礼物摆在工作室最显眼的位置,像珍视稻种一样小心收好。接下来的日子里,这支青春队伍将继续在金坪乡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开展工作。而石玉莲和她的故事,已像一颗饱满的种子,在同学们心中扎下了根——这或许就是实践最美的意义:让奋斗精神跨越代际,让青春力量融入乡土,共同等待收获的季节。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