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营商牌” 算好“长远账”——南昌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小记

近日,在位于南昌高新区的弘益创新药生产基地项目一期施工现场,车辆穿梭、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项目总投资20亿元,分期投资建设,其中一期占地6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已完成主体施工,目前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及设备安装,预计2026年达产。”南昌弘益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赵岩介绍。
2002年,弘益药业在南昌高新区落户,历经20余年稳步发展,从最初的小型研发团队逐步成长为创新药领域的中坚力量。近年来,企业在创新药研发上持续突破,“现有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创新药先后进入1期临床试验阶段,在肿瘤、急性髓系白血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重大疾病治疗领域展现出良好潜力。”赵岩介绍,市场对这类创新药的旺盛需求,让企业对生产场地的需求日益迫切,增资扩产成为必然选择。
面对多地抛出的橄榄枝,企业最终选择留在南昌高新区。“从签约到开工,环评审批、融资支持等环节全程专人对接,这样贴心的服务让我们安心扎根。”赵岩的话语道出了背后的原因。
企业的坚守与成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真实写照。曾有统计显示,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为3.7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2.5年,在南昌高新区,一批老牌企业实现了长期稳健发展:捷德(中国)1997年落户,普天线缆2001年扎根,联创电子、晶能光电2006年入驻,晶和科技2009年诞生……这些企业从成立之初便与南昌高新区共同成长,在这片土地上完成了从初创到成熟的跨越。
“高新区目前有规上工业企业220余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64家,百亿级企业13家。把这些存量优质企业服务好,就是最好的招商。我们要做的就是打好‘营商牌’,算好‘长远账’。”南昌高新区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张宏涛的话,道出了园区发展的深层逻辑。正是这种对存量企业的持续深耕,让“老树发新枝”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
今年以来,南昌高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精准对接本土企业增资扩产需求,在71个重点工业项目中,超七成属于存量企业技术改造或产能扩张项目。以华勤、龙旗、兆驰、弘益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企业,纷纷通过追加投资、升级产线拓展布局,在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行,形成了“存量带增量、增量促存量”的良性循环。
“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客户都在排队等货,急需增资扩产。加之南昌高新区营商环境优良,我们正陆续把深圳的业务转移过来。”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总裁办王蓉的话,道出了企业扎根当地的心声。
近年来,兆驰半导体在Mini/Micro LED等新兴领域持续攻克技术难关,实现产业化并走向全球市场,已成长为LED芯片行业领军企业,产销量与盈利能力均位居行业前列。自2017年落户南昌高新区以来,企业迅速成长,建成大规模LED数字智能生产基地。从2019年底投产至今,产值持续攀升:2020年达8.73亿元,2021年增至24.2亿元,2023年突破42.71亿元,2024年营收近60亿元。目前,该基地日均3.5万片芯片发往全球,每月110万片4英寸氮化镓外延芯片的产能,为国内照明与显示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从“重项目招引”到“强深耕服务”,南昌高新区正探索内生型增长新路径。通过构建“前期靠产业筑基、中期靠服务护航、长期靠生态培育”的企业培育体系,让存量企业成为产业升级的主力军。这种发展逻辑的转变,展现了区域经济的韧性与活力,更印证了优质营商环境对企业成长的深远影响——当企业愿意把根扎得更深,区域经济发展的底气自然更足。
本报全媒体记者 林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