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发展之基”(图)——新建区加快构建内通外联交通枢纽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高效便捷的运输网络让经济焕发新活力,人员往来、物资调配更加高效。
7月15日,在鄱阳湖畔,位于南昌市新建区的铁河大桥,如一只凌波展翅的白鹤跃然于赣江支流。桥身之上,车辆往来穿梭,串联起城市的霓虹律动与乡村的鱼跃稻香。

位于南昌市新建区的铁河大桥如一只凌波展翅的白鹤跃然于赣江支流。通讯员 鄢飞飞摄
全长1808米的铁河大桥,设计为东西双向两车道,不仅连接赣西联圩和廿四联圩,更是南昌市鄱阳湖旅游公路桥梁工程关键一环,对方便周边群众出行,推动全市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助力区域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对铁河乡群众来说,从铁河乡到对岸的昌邑乡,少绕22公里是铁河大桥带来的最直观感受。以前须往南借道象山镇走昌邑赣江大桥过江,如今钢铁白鹤插进水域,连通了百姓幸福路和致富路。
天堑变通途,背后藏着一本经济账。紧邻鄱阳湖的铁河乡,鱼虾肉质饱满弹嫩,口感鲜美,近年主推铁河龙虾、罗氏沼虾等水产品。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让当地农产品走出去更添蓬勃动力。
在铁河乡方洲村,一只只晶莹剔透的罗氏沼虾在水塘中不时游动,等待8月成熟期的到来。“我们的虾个头大、肉质爽口、虾膏鲜甜,经过捕捞分拣包装后会被连夜运往外地。”江西省西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谭福根说,要想保住虾肉的鲜甜,运输上就要争分夺秒,今年公司就计划沿着铁河大桥从九江通往湖北,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市场,届时仅凭罗氏沼虾这一个品种就能给公司带来超千万元的营收。
货车载着鲜活的鱼虾驶向城区,旅游大巴载着观鸟的游客奔着乡村而来。铁河大桥桥面上,每驶过一辆车,便有一组经济齿轮加速咬合。“交通网更密了,农产品走出去也更方便了,经济也就活起来了。”铁河乡人大主席付哲涵告诉记者,在铁河大桥通车1个月后,铁河乡通过下属的强村公司引进社会资本,成立“河边乡物”铁河乡农产品电商交易旗舰店,打造农产品电商销售中心破解农产品叫好不叫卖的困局。
“铁河乡水产年产量有1.9万余吨,此外还有数不清的粮油果蔬、板鸭干货、特色酒酿。我们利用政府打造的交通枢纽优势,缩短流通链条,最大程度保障产品的新鲜度,让农产品‘出村进城’,进一步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铁河乡“红农e家”电商党支部书记周彦表示。
交通兴则百业旺。近年来,新建区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视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招”,全力推进国省道路网、四好农村路、高速公路等多维度交通体系的建设,逐步构建起外联内通、立体高效的交通网络,为新建区的民营经济发展铺设了一条快速、便捷、高效的“快车道”。
如果说桥梁是交通路网中躯干,那纵横交错的乡村公路便是毛细血管。三夏时节,驱车行驶在新建区的广阔乡村,只见一条条整洁平坦的农村公路入村接户,两旁绿树掩映、屋舍俨然,一幅幅和美乡村画卷沿路徐徐铺展。
近年来,新建区累计投入27亿元用于农村公路提档升级,高标准建设农村公路主干道,优化县乡道路网结构。在新建区联圩镇后洲村路面改造项目施工现场,工人正和大型机械相互配合进行作业。该项目按四级公路标准建设,始于联圩镇北港口,直达大圩公路。
除了打造百姓家门口的便利路,新建区将“四好农村路”与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资源开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让群众进出有好路、产业有出路、致富有门路。
位于溪霞镇的溪果农场是当地一家以果蔬采摘销售、餐饮团建为主的休闲农业产业综合体。之前由于道路狭窄,车辆运输不便,企业发展受限。“以前我们这是一条4米宽的水泥路,年久失修,打车进不来只能用三轮车接驳,成本非常高。”溪霞镇溪果农场负责人周琦娟一度因为交通不便影响企业发展而苦恼着。
为让乡村产业运输更加便民高效,新建区为该企业规划建设了一条长1.3公里的产业路。现如今,平整宽阔的沥青路直通采摘园,实现了大棚内采摘、大棚外装车,解决了企业的运输难题。“现在产业路直接修到大棚旁边,大型车辆可以直接进出,产品可以直接装车发货,能够节省很大成本,为我们企业发展打通了快车道。”周琦娟高兴地说。
建好路、管好路,才能打通发展的快速路。“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路网格局,拉近了城乡距离,有效满足群众‘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电商进村、快递服务入户’的需求。”新建区道路交通运输服务中心副主任胡晖说:“下一步,我区将加快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做好建、管、养、运四篇文章,真正把‘四好农村路’建设成为群众安全出行的便捷路、乡村产业发展的致富路。”
鄢飞飞 本报全媒体记者 林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