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的双向奔赴
车子刚拐进村口,热浪就从车门缝里钻进来,柏油路被晒得发黏。今天要跑两户人家——被执行人宋某和申请执行人杨某,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
见到宋某时,她正坐在门口择豆角,看见我们,手在围裙上蹭了又蹭,说话都带着颤音。“法官,不是我不给,你看这屋子……”她指了指斑驳的土墙,我心里大概有了数。去年她驾三轮车撞了人,数万元的赔偿款对这个家来说,确实是座大山。我蹲在她旁边,把判决书里的条款揉碎了讲:“判决得认,这是规矩。但你有难处,咱们一起想办法。”
下午两点,日头最毒的时候赶到杨某家。老人独自倚靠在老式藤椅上,每抬一次胳膊都皱紧眉头——十级伤残的后遗症,让简单的家务成了煎熬。“那笔钱月底能到吗?”她问得小心翼翼。我看着屋里空荡荡的陈设,没多说什么,详细记下她的药费单和生活开销。
回程的路上,我在笔记本上画了两条线:一条连宋某家,写着“履行能力有限 态度诚恳”,一条连杨某家,写着“申请救助 可以协商”。
接下来的日子,我成了两家的“传声筒”。去宋某家时,带去的是杨某生活的难处;到杨家时,说的是宋某凑钱的窘迫。老人的心都是软的,一来二去,宋某主动说:“我们凑凑,能不能少点,一次性付清?”杨某也松了口:“只要她有这个心……”
另一边,司法救助的材料也在往前赶,核对政策、补充证明、填写表格……每次去杨某家取材料,她都拉着我的手说“麻烦你了”。
前些天,救助金获批的消息传来,我第一时间告诉了两位老人。电话里,杨某的声音亮堂了不少。宋某那边,也说凑钱的事有眉目了。案件也终于执行完毕。
合上笔记本,想起这阵子跑过的乡间小路,鞋底沾过的泥土,还有老人们脸上从愁苦到舒展的变化。其实执行法官要做的,从来不是把判决变成冷冰冰的数字。就像这大热天里,既要守住法理的“规矩”,也得有透着人情的“温度”——让该履行的有路径,让急难的有依靠,这纸上的判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