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买茶”的另一种答案2025-07-17 08:39 阅读 当代江西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7月10日,大型纪录片《沿着纬度听中国》(第一季)在央视十套正式播出,在第四集《茶之故乡》中,人们见识了“浮梁买茶节”里茶市熙攘、茶杯交错的繁华与韵味。 “浮梁买茶节”以活动作推介,展出的不仅是茶叶,更是一幅由山、水、人共同绘成的产业图景、一段从未中断的贸易史诗,其将浮梁的千年文脉融入每一片茶叶、每一道瓷光之中,演绎着“一片树叶承载千年文明,一盏茶汤开启幸福生活”的美妙故事,绘就“瓷源茶乡”绿色生态发展新貌。 一片叶子的世界传奇 浮梁县以“中国名茶之乡”为底色,孕育出兼具“紧、细、圆、直”独特外形与“板栗香、兰花韵”卓越品质的浮梁茶,将生态资源与茶产业深度融合。 “闻着这里的茶香,感觉真的可以远离城市喧嚣,让生活慢下来。”在风景如画的浮梁县瑶里镇东埠村,游客跟随“瓷茶商队”的脚步,重走千年茶道,感受古代陶瓷与茶叶贸易的辉煌。 这条古道,曾见证过“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盛况,也留下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印记。而今,它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纽带,让人们在徒步中丈量着浮梁茶文化的厚度。 在2025“浮梁买茶节”上,南昌海关与浮梁县政府携手,正式为浮梁县出口茶叶“大基地”授牌。从明清时期浮梁红茶便远销欧洲,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到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香韵”。浮梁茶穿越千年,经久不衰。今天,浮梁茶跻身“中国茶区域公用品牌TOP40”,成为了“中欧地理标志产品”。 浮梁人很会做茶,尤其是红茶。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王岳飞在纪录片中介绍,“相对靠北的做绿茶比较好,而南方则更善于做红茶。”由中国茶叶学会发布的“浮梁红茶”“浮梁红茶冲泡技术规程”团体标准,进一步发挥瓷、茶、水协同优势,推动红茶品质标准化。 一千多年前,白居易以一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为浮梁茶“代言”。今天的浮梁,融合文化、产业、科技于一体,打造集观光、研学、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茶旅新场景,续写着浮梁茶的千年传奇。 非遗技艺的现代演绎 浮梁县以“瓷都之源”的千年基因,将非遗技艺与生态资源深度融合,构建起“林间采矿—非遗制瓷—文创增值”的产业链条,让传统陶瓷文明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正如纪录片《沿着纬度听中国》中所说,“从东方到西方,从古代到现代,茶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紧密地将人类文明串联起来,深刻影响了世界茶叶文化的发展。” 浮梁县作为“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世界遗产提名项目的重要区域,以“土”“火”元素,构筑起景德镇手工制瓷业的完整产业链。不管是原料开采加工,还是燃料供给保障,都能在这里找到独特的乡村协作模式。 “每次把手贴在这些布满凿痕的岩壁上,都像是触碰到了历史的脉搏。”斑驳矿洞内,一束天光斜穿过穹顶裂隙,落在游客王女士指尖抚过的岩壁上。 元代“高岭土+瓷石”二元配方的发明,推动中国陶瓷工艺达到巅峰。如今,浮梁县在林间重建宋代龙窑,利用林间黏土与古法烧制技艺,使陶器兼具自然肌理与文化意蕴。竹林碳汇提升原料可持续性,而陶瓷废料又转化为竹编工艺品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东埠古码头重现“万杵之声”,非遗工坊将“古法七十二道制瓷工艺”转化为林间研学体验,游客可身临其中,感受千年窑火与山林气息的共鸣。 从高岭土到青花瓷,一幅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产业图景跃然眼前,这片土地用千年窑火证明,非遗不是标本,而是流动的文明。 文旅康养的绿色经济 踏入瑶里景区,徽派建筑群在阳光下韵味十足。文创市集里,陶瓷手作、草木染服饰、古法香薰等特色商品更是琳琅满目。在浮梁古县衙景区的宋代红塔下,20余名“最美茶艺师”身着宋服或旗袍,以温杯、投茶、注水的雅致仪式,演绎着宋代点茶文化。 “白天游玩、品茗,体验拉坯、画瓷,晚上入住山林里的精致木屋,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茶乡生活的惬意美好!”在陶瓷手工坊游玩结束后入住塔里茶民宿的刘先生说道。 建于浮梁县江村乡深山密林中的塔里茶宿集,是一处以茶文化为主题,集精品民宿、特色餐饮和文化研学于一体的茶旅融合景区。在这里,游客可以游古茶道、寻访百年古茶树,还可以体验茶谷漂流、溪畔寻鱼、篝火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来了这里,我的腰都舒服多了。”俞奶奶因为腰不好,不能久站,行动不方便,便入住浮梁县瓷都康养中心。在这里,医生定期用中医疗法为她做康复治疗,极大地缓解了病痛的困扰。 以生态基底为画布,浮梁县通过深挖林业资源潜力,构建森林康养产业体系,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康养示范基地1处、省级基地6处。创新构建“生态康养+文旅体验”立体模式,将绿色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打造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经济样本。 从茶旅融合到艺术乡创,再到竹海疗愈,浮梁县重塑生态价值链条,让每一片山林都成为“绿色银行”,书写着文旅康养经济的生态答卷。 林下共生的财富诀窍 浮梁县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美誉,全县林地面积355万亩,森林覆盖率82.21%,森林蓄积量2500万立方米。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引擎,浮梁县构建林茶、林药、林菌、林果等多业态融合的立体种植体系,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以前我们在家里没什么收入来源,现在有人来山上种植中药材,干一天活就有200元的收入,我们心里非常满足。”在浮梁县经公桥黄精种植基地,村民计根旺正拿着砍刀清理过于茂盛的杂草。 依托银坞林场及经公桥、江村等乡镇的林地资源,浮梁县林下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涵盖黄精、草珊瑚、覆盆子等20余个品种。龙头企业与合作社联动发力,景苏农业科技打造千亩“百药谷”示范基地,华盛合作社年产值超2000万元,连年扩种草珊瑚规模。 林下之美,肆意绽放。浮梁油茶种植历史悠久,全县油茶林面积达11.3万亩,成为山区林农重要的经济来源;县银坞林场与寿溪村进行“场村共建”,盘活闲置山场,发展林禽、林菌等模式,激活“沉睡山林”;江村乡“森林百味园”开发采菌研学、古法酿蜜等体验项目,将林下经济与文旅深度融合。 林下生万物,共生富万家。从油茶林到中药材基地,浮梁县撬动生态价值转化,让每一寸土地都孕育着未来,每一片山林都生长着希望。(吴春霞 周晓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