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政务热线”不能“热”而“不管用”
近日,山东省胶州市市民王先生一直“打转”的工单终于有了进展。此前,他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反映“车胎被破损减速带钉子扎破,4个月都没得到赔偿”问题,因责任部门不明确,工单被3个部门回退4次。该市纪委监委随后介入督办,推动理顺相关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减速带铺设项目监管单位,督促协调处理,尽快回应群众诉求。
“12345,有事找政府”,这是广大群众熟知的一句顺口溜。政府热线保持畅通、取得实效,既体现政府对民意的尊重,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一环。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如报道所述,一直以来一些地方政务热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电话虽然打通,但问题迟迟不能解决,“踢皮球”现象时有发生,着实让人心里有点“凉飕飕”。“热线”热而不管用,不仅有悖设立“热线”的初衷,更伤害了群众一颗期待的心。
2017年7月1日实施的《政府热线服务规范》就规定:政府热线受理宜采取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工作制;电话受理时应在15秒之内接听,连续24小时内呼叫接通率应大于等于95%;服务对象要求个人信息保密的,应对工单进行保密处理等。其主要目的在于做到诉有“门”、言有“果”。
在“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的背景下,政务热线不仅是政府部门服务群众的一个重要渠道,更是为民服务一份沉甸甸的“承诺”。或许,一个电话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至少这是一份诚意表达。假如“热线”只是热而不管用,有名无实、形同虚设,成了公开的“装聋作哑”,不仅无法发挥它的作用和功能,也让为民服务的理念大打折扣。
让“热线”热而“管用”,光有规范条例远远不够,需要的是相关部门能切实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在便民服务上下真功夫。要加强监督、考核、问责,对那些工作落实不力的机构和责任人严格追究责任。要把为民服务成效列入考核体系,推动行政效能的提高和公共服务的改善,以“件件都落实”的严格标准,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政府提供的便利,重塑政府“勤政、务实、为民”的良好形象。
(鱼予 梓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