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源古村重生记

2025-07-16 15:59 阅读
信息日报

  本报讯 肖立宇、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黄祥晟报道:曾因“空心化”濒临消失的千年古村钓源古村,如何逆袭成“网红村”?

  7月9日,带着好奇,记者随团走进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古村的樟树林。甫一进入,满目青翠瞬间吞没暑气。青砖黛瓦隐于2.6万棵古樟,流水潺潺,游人在林中穿梭。任谁也难以想象,这个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后裔的聚居地,曾走出9名进士、32名举人的千年古村,几年前曾濒临“空心化”消亡。

钓源古村。肖立宇摄

钓源古村风景如画。肖立宇摄

  对于钓源古村,记者的印象还停留在“五一”长桌火锅宴的爆火视频,视频里,古村流光溢彩,好不热闹。

  钓源古村位于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资料显示,早在20多年前,当地政府就已开始进行古村保护,严格控制建设,村内没有新建一处民房,村落形态也得以完整保存。2010年,该村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该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当地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然而,至2019年,钓源古村仅剩20余间房屋有人居住,且多为留守老人。古建筑被用作农具仓库,还存在墙体开裂、屋顶漏雨等情况。在此情形下,钓源古村屡被警告撤销4A级景区资质。

  面对“空心化”难题,当地频频出招破局,其核心在于“政府搭台、市场唱戏、村民主角”。

  吉州区引入十里芳菲团队,以“最小干预”修复纶祖祠等150栋古建,守护千年文脉。

  2.6万棵古樟接入智能防蚊系统,2000米“海绵水系”重构雨水循环。老房子改建的民宿植入地暖、智能家居,实现“外观越千年,内部超五星”。

  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村民增加收入,50栋古宅被集中收储,村企合作社的成立更让村民通过租金、股金、薪金“三金”实现户均年增收4万元。

  市场培育50余种业态。彩稻糍粑、冬酒等爆款带动农副产品年销售额破2000万元,花朝节、欧阳修研学等活态IP也为当地发展注入持久活力。文化玩“活”了,古村的“流量”也真正留了下来。

  如何让“网红”变“长红”?人才是活水。在当地,“蝴蝶返乡”计划正陆陆续续引凤归巢。吉安庐陵米塑制作技艺、庐陵螺钿大漆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陈武森两年多前重返故地,深感钓源巨变,当即入驻古村开设手工艺术馆。

  “在这里,工作就是生活,不是被关在写字楼‘敲代码’,而是采藕、听书、交流技艺,幸福感满满!”拥有数十万粉丝的陈武森,还用镜头将古村之美传向远方。不仅如此,110余名这样的本土青年和创客回流,成为古村新主角。2024年,钓源古村游客量达59.14万人次,营收1800万元。数据印证了钓源古村的新生。

  香绕古巷,藕畔听书声。当老屋重燃灶火、青石印上新履,我们更加明白,古村“长红”的秘诀,是文化传承,更是浸润人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