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莫让“公文抄袭”玷污政府公信力
近日,广西桂林平乐县政府网站上的《平乐县森林防火规划(2023—2030年)》被曝涉嫌抄袭湖南安化县相关水文资料,两县相隔400余公里,然而水文描述却如出一辙、极度雷同。面对舆论如潮的质疑,当地负责人却将责任归咎于第三方公司的“粗心”,并承诺“抓紧修改”。这一事件看似是简单的“水文错位”,实则暴露出某些地方公文审核机制的深层病灶,折射出的问题远比表面现象更加严峻,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与警惕。
公文,作为政府施政的“施工图”,是连接政策与民意的关键桥梁,其严谨性关乎政府的公信力。每一份公文都应是对实际情况的精准反映,是对政策意图的清晰传达,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需经过深思熟虑、严谨论证。它绝非学生应付作业的草稿,更不是可以随意拼凑的“大杂烩”,容不得半点马虎与懈怠。从湖南安化到广西平乐,相隔千里却出现完全相同的水文描述,甚至出现当地根本不存在的乡镇名称,如此低级的错误,岂是“粗心”二字就能轻易掩盖的?第三方公司固然存在失误,但政府部门作为文件的发布主体,肩负着最终的审核与把关责任,绝不能以“外包”为由轻易推卸责任。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某些政府部门责任意识的淡薄和对公众的不负责态度。
按常理,一份政府规划文件需经起草、修改、审核、签发等多道关卡,本应是“千锤百炼”的产物。然而,平乐县的问题,从林业局到第三方公司,从初稿到终版,竟无一人发现如此明显的抄袭痕迹。这背后,是“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导向在作祟。一些地方过于看重最终成果的呈现,对过程监管敷衍了事,导致工作人员只求完成任务,不顾质量优劣。同时,“层层转包”的责任链条断裂也是重要原因,责任在传递过程中逐渐模糊,最终无人真正对公文质量负责。
公文抄袭现象,暴露的还有作风建设的危机。一些干部长期习惯于“照搬照抄”“空话套话”,将“复制粘贴”视为“高效工作”的捷径。他们不愿深入基层调研,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实际情况,而是坐在办公室里,从网上东拼西凑,凑出一份看似完整的公文。这种做法不仅忽视了公文应有的思想深度与实践价值,更反映出他们工作态度的懒散和责任心的缺失。这种“文风会风”的异化,本质上是政绩观的扭曲。当“痕迹管理”取代了真抓实干,当“材料政绩”掩盖了民生痛点,形式主义便悄然滋生,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杜绝公文抄袭闹剧,关键在于打破形式主义的桎梏。对抄袭、造假等行为“零容忍”,一旦发现,严惩不贷,让那些妄图走捷径、敷衍了事的人付出沉重代价。同时,打破“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怪圈,将过程监管纳入考核体系,让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同时,强化责任追溯机制,明确每个参与者的责任,让“甩锅”者无处遁形;不断深化作风整治,将“文风会风”纳入考核,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精力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用实干赢得群众的认可。
政府公信力如镜,一次抄袭足以留下难以磨灭的裂痕。广西平乐县的“水文抄袭”事件,为所有地方政府敲响警钟:公文无小事,责任重千钧。唯有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形式主义,以“绣花功夫”打磨每一份文件,才能赢得群众信任,筑牢执政根基。
(朱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