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救人被指“袭胸”?善行不容诋毁
近日,湖南衡阳街头,一场与死神的赛跑牵动人心:一名女子突发昏厥倒地,面色苍白、无脉搏,生命垂危。路过的医学院教师盘志斌毫不犹豫跪地施救,实施心肺复苏按压。十余分钟后,女子恢复意识被送医。这本是一场教科书式的生命救援,却因部分网友“为何不换女性施救”“按压胸部涉嫌袭胸”的刺耳杂音,让善举蒙上阴影。
盘志斌的施救动作被推上舆论审判台,而医学标准早已给出明确答案:心肺复苏操作要求按压位置必须精准定位在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需达5~6厘米,频率达每分钟100~120次,否则无法有效维持血液循环。急救专家付守芝明确表示:“心肺复苏时触碰到胸部在所难免,有时为急救按断肋骨也属正常。”而且现场已有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女医生参与轮换施救,所谓“不换女性”的指责也纯属虚构。
键盘侠的恶语,伤人无形却致命。盘志斌坦言听到负面声音“心里会不好受”,却仍坚定表示:“下次遇到类似情况还是会义无反顾出手。”这份胸怀令人敬佩,但并非所有施救者都能承受如此压力。日本曾发生悲剧案例:一名女子在马拉松比赛中倒地,医护人员因顾虑“脱衣使用AED可能被指控猥亵”而不敢施救,最终患者不治身亡。当专业救援者在恶意揣测前却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从“扶不扶老人”到“救不救异性”,社会信任的裂缝会因此逐步扩大。每一次对施救者的污名化,都在为社会互助机制埋下“尖刺”。
笔者看来,扭转困局需要法律、社会认知和舆论环境的多方合力,构建“敢救愿救”的支持网络。
首先要用好法律武器,为善行者撑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对于恶意诽谤、诬陷施救者的行为,法律也应加大惩戒力度,震慑那些试图利用网络暴力“讹诈”好心人的不法之徒。其次,应大力推动全民急救知识普及,将急救培训纳入义务教育体系,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常态化、专业化的急救技能公益培训。当大众普遍了解心肺复苏的正确操作流程时,那些基于无知的“袭胸”质疑自然会不攻自破。最后,媒体和网络平台必须承担起相应社会责任,对恶意诋毁施救者的言论须分级处置,从警示到禁言直至封号,并通过算法推荐,挤压“为流量挑动对立”言论的生存空间。
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盘志斌跪地施救时,他的孩子正在现场见证这一幕。他说:“我想用行动告诉孩子,社会充满温暖。”这份朴素的信念,恰是文明社会的根基。当无数救人者以专业守护生命时,我们至少可以做到:放下龌龊的揣测,为勇敢者喝彩。别让无端的质疑冻结了下一个濒危者获救的机会。
(黄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