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纪律为尺、以民心为秤,让合规交往成为常态
近期,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请客吃饭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他自掏腰包,邀请当地养猪专业户、食品加工工人、“90后”创业者代表等多人在一家平价夫妻小店聚餐两桌,并晒出菜单和付款账单,消费总金额仅1108元,店主“抹零”8元后实收1100元。这一行为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为我们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自觉抵制违规吃喝提供了生动的范例和启示。
从事件本身来看,高洪波的请客行为体现着对纪律规矩的敬畏与坚守。个人支付费用,斩断了与公款的关联,彻底规避了“公款吃喝”这一作风红线;邀请的养猪专业户、食品加工工人等群体,是基层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与权力寻租、利益输送无涉,守住了“交往有度”的原则;选择平价夫妻小店作为聚餐地点,远离高档会所的奢靡氛围,回归餐饮的本真功能,传递出“尚俭戒奢”的鲜明导向。这三个关键维度——钱款来源的私人属性、参与人员的群众属性、消费场所的平民属性,共同构成了“合规交往”的清晰坐标。其实,这也为公职人员“打了个样”:正常的社交与工作交流并非洪水猛兽,只要坚守纪律底线,就能在阳光下开展。
这一事件的深层意义,在于打破了“合规即刻板”的错误认知,重塑了公职人员的交往价值观。在整治违规吃喝的高压态势下,部分党员干部陷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误区,将正常的群众联系、工作沟通简化为“避而不见”,甚至出现“谈饭色变”的极端心态。高洪波的做法则证明:作风建设的核心是规范权力运行,而非扼杀正常的人际交往。他通过自掏腰包的“请客”,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倾听了基层声音,这种“接地气”的交往方式,恰恰是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这启示我们,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不是要让干部“畏首畏尾”,而是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干部在规矩框架内更好地履职尽责、服务群众。
更重要的是,该事件为公职人员划定了“可为”与“不可为”的明确边界,具有极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现实中,一些干部对“违规吃喝”的界定存在模糊认识,有的将“朋友聚会”“私人宴请”作为挡箭牌,实则暗藏利益交换;有的以“工作需要”为借口,在高档场所挥霍公款。高洪波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给出了答案:判断一次餐饮活动是否合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权力滥用的风险、是否消耗公共资源、是否违背公序良俗。这一标准清晰可辨,为公职人员日常行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参照系,让大家在面对类似场景时,能够准确把握尺度,既不越雷池,也不矫枉过正。
从教育意义来看,这一事件是作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鲜活教材。它告诉我们,作风建设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次交往、每一顿饭的具体选择中。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要以此为镜,在日常工作中常怀“三问”:费用是否公私分明?交往是否关乎公权滥用?场合是否符合身份?通过不断地自我检视,将纪律规矩内化为行为自觉。对于组织层面来说,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明确正常交往与违规行为的界限,消除干部的思想顾虑,鼓励他们在守牢底线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深入群众、服务群众,让作风建设既有“硬度”又有“温度”。
高洪波带头请客下馆子,看似小事,却映照出一位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精神追求和价值指向。它提醒我们,作风建设的终极目标不是束缚手脚,而是让权力回归为民服务的本源;不是追求表面的“清汤寡水”,而是培育表里如一的清风正气。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从中汲取力量,以纪律为尺、以民心为秤,让合规交往成为常态,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引领形成正气充盈的社会生态,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注入源源不断的基层动力。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 张兴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