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不爱上班门诊”,治不了职场“病根”

2025-07-14 18:48 阅读
大江新闻原创

  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少医院陆续开设了“不爱上学门诊”。河北的陈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在秦皇岛一家二甲医院除了挂有“不爱上学门诊”牌子外,还挂出了“不爱上班门诊”的牌子。7月10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涉事医院,该院工作人员确认,的确开设了“不爱上班门诊”。

  “不爱上班门诊”的出现,是医疗领域细分趋势下的积极尝试,这一举措既敏锐捕捉到当代职场人的心理困境,又通过通俗命名降低了心理求助门槛,其蕴含的人文关怀值得肯定。

  医院方的考量充满温度:用“不爱上班”替代“焦虑症”“抑郁症”等专业标签,巧妙化解了患者的病耻感,让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人们敢于走进诊室。医生的观察也印证了需求的真实存在——工作倦怠、情绪失控、职场关系紧张,这些困扰背后,往往潜藏着需要专业干预的心理问题。从这个角度看,门诊为职场人提供了一个释放情绪、寻求帮助的出口,填补了职业心理干预的空白。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不爱上班”的成因远不止于个人心理层面。它就像疾病一样,很多疾病的成因是比较复杂的。“不爱上班”的成因,也绝不仅仅是精神问题、心理问题。或者说,即便是心理问题、精神问题,也得找到“病根”。当“996”成为常态、加班文化侵蚀生活、职场PUA屡见不鲜时,员工对工作的抗拒,常常是对不合理环境的本能抗拒。正如某互联网公司员工的坦言:“不是不想上班,是不想每天带着恐惧上班。”此时,“不爱上班”更像是社会病灶的表征,而非“不愿上班”本身。我们必须看到“不愿上班”背后的真正问题。

  门诊所能做的,是帮助“不愿上班”的人缓解压力、重建心理平衡,却无力改变不合理的职场生态,也无法根除“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的痼疾。就像医生无法开出“拒绝加班”的处方,诊室内的疏导也难以治愈长期超负荷工作造成的身心耗竭。

  说到底,“不爱上班”既是高压之下个体的心理警报,更是映照社会运行机制的一面明镜。要真正让职场人重拾工作热情,既需要“不爱上班门诊”这类专业支持,更关键的在于企业切实承担主体责任——改善职场环境、摒弃畸形加班文化、构建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唯有个人疏导与社会治理同步发力,才能让“爱上班”不再是奢望。

  (郭元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