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从“西夏陵”读懂“何以中国”
西夏王陵,千古谜团。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稳居世界前列。这一成就,不仅让世界目光再次聚焦中国,更让我们有机会透过西夏陵,探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厚底蕴。
西夏陵,这片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山下的古老陵墓遗址群,宛如一部活生生的史书,见证了11世纪至13世纪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的辉煌。细细品味西夏陵的建筑风格,既能找到唐宋风韵,又能看到党项特色,还融合了吐蕃、回鹘等多民族元素。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走在陵区,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那些不同民族工匠共同垒砌的砖石,那些融合多元文化的建筑细节,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单一的传承,而是在交流中创新,在包容中发展。
西夏陵的申遗成功,绝非偶然。它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有力证明,也是中国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积极贡献。
作为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遗存,西夏陵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西夏历史的珍贵资料,更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考古支撑。站在西夏陵前,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多元文化交融的辉煌时代。我们能看到党项族与其他民族携手共进,共同创造灿烂文化的场景;能感受到中华文明在交流中不断吸收新元素,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力量。西夏陵,就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生动写照,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何以中国”的深刻内涵。读懂了西夏陵里的多元印记,也就读懂了中华文明为何能历经千年而不衰——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包容力,让每个时代的多元文化都能在这里找到生长的土壤,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发展。
西夏陵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西夏陵的申遗成功,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处古代陵墓群的价值被认可,更是一段被时光珍藏的文明交融史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我们有理由相信,西夏陵将继续发挥其文化桥梁的作用,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邓随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