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饭书记”的智慧

2025-07-14 04:52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每到午饭时分,河南省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便端起那只印着小猪佩奇图案的白瓷碗,大步流星走进村中人家,用地道的乡音问道:“大爷,中午吃啥,加双筷子吧?”这看似寻常的“蹭饭”举动,却让董桂林在网络上“火”出圈,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蹭饭书记”。这碗里盛着的远不止农家饭食,更蕴藏着基层治理的朴素智慧。

  “蹭饭”,是开启民心的钥匙。董桂林的初衷,绝非仅为果腹。他专门挑选子女不在身边、生活困难的老人家,带上牛奶、鸡蛋登门,这既是陪伴空巢老人的暖心之举,更是他倾听民声的桥梁。正如他所言:“唯有在饭桌的烟火气中才能听到真实的乡音。”当干部放下架子,主动融入群众日常,方能真切感知他们的急难愁盼。焦裕禄在兰考蹲点时,常端着碗和群众一起吃饭,听他们抱怨风沙、念叨麦子;廖俊波经常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拉家常、喝大碗茶。这种与群众同餐共饮、同坐畅谈的方式,消除了身份的距离感,生出了“自己人”的亲切感,让民心在饭香里慢慢热起来。

  “蹭饭”,还挖掘出乡村的发展潜力。在与村民同坐一条板凳、共吃一锅饭的过程中,董桂林听到的远不止家长里短,更找到了村庄的资源禀赋与发展潜力。比如,村里的咸鸡蛋、芝麻盐、香油、小麦粉、蒲公英茶等特产,承载着地方特色和传统工艺,是消费者向往的“乡愁”与“原生态”。董桂林利用短视频网络平台,将充满烟火气的乡村生活和那些在“蹭饭”中自然呈现的农副产品展示给全国网友。突破230万的粉丝量,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的名气,更给村民、村集体带来了真金白银的经济效益。

  当然,这“蹭饭”的智慧,核心还在“真心”二字。若少了对土地的敬畏、对村民的赤诚,饭桌便会变成“秀场”,碗筷也会沦为“道具”。董桂林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把“蹭饭”过成了日常,把村民的事当成了自己的家事。事实证明,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心中沉淀多少真情,发展就凝聚多少力量。以真心换真情、实效促发展,才能让“蹭饭”永葆贴近群众的本质,让流量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力。

  郑鑫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