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古籍的“数字生命”

2025-07-14 04:52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近日,《江右文库》第三批成果发布,“方志编”102册、“精华编”24册共126册图书正式出版。与此同时,《江右文库》数据库移动端上线,读者可以登录微信小程序查看《江右文库》典籍,该小程序支持全文阅读、图文对照、立体书展示,提供自动标点、繁简转换、阅读批注等辅助功能,有助于降低古籍阅读难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库内容。

(王楠 图)

  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史为鉴,察往知来。作为江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出版工程,《江右文库》建设伊始就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更加突出特色化、数字化、精品化编纂。从开通数据库平台实现图书数字化,到接入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向公众开放,再到上线移动端实现掌上阅读……《江右文库》数据库采用最新古籍数字化技术,实现全存储、全检索、全还原、全运用,既打造古籍整理融合出版精品,又为公众提供可阅读、可检索、可复制的服务平台,实现了历史珍贵文献的保护和数字化呈现。

  古籍典藏卷帙浩繁,是中华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的见证与记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允发挥于既往,用启迪于方来。”扎实推进古籍数字化工作,激活古籍的“数字生命”,才能让千年文明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命力,推动历史文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近年来,一批批中华古籍借助数字技术加速开放共享,实现了从“蒙尘孤本”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变迁。比如,在“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公众无需注册登录,就可以直接阅览永乐大典、敦煌文献等珍贵资料;北京大学与字节跳动研发的古籍数字化平台“识典古籍”,涵盖《四部丛刊》里近400部经典古籍,向公众免费开放;等等。在数字化的浪潮推动下,一次次鼠标的点击、一次次指尖的滑动,宛如在云端建立起贯穿古今的数字虹桥,让古籍不再“高冷”。

  当然,数字化只是破局的起点,深度融入智能技术、打造沉浸式交互体验、赋予古籍鲜活的可读性,才能实现古籍保护的深层价值。苏州图书馆上线的“古籍数据库移动版”,在原汁原味呈现古籍的基础上,实现了全文检索、繁简转换以及做笔记、注解、修订等功能;浙江大学徐永明教授团队打造的人机交互式智慧数据共享平台,打造了集浏览、查询、研究、欣赏于一体的古籍大数据平台,实现了中国古典文献和研究成果图谱化、智能化……推动古籍搭上数字化的智能快车,让更多古籍变得可视化、可触摸、可交互,有助于激发更多人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实现“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回望过去,“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实属无奈之举;放眼未来,“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已成必然趋势。古籍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稀缺品,而是全民共享的精神富矿。做好原生性保护的同时,不断激活古籍的“数字生命”,方能让古籍资源在传承与创新的交融中,焕发时代光彩。

  胡海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