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数字力量激活乡村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产业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是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可喜成绩,也给乡村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发挥数字力量激活乡村产业,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乡村产业的各个环节,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有利于破解乡村产业发展难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构建智慧农业体系。发挥数字力量激活乡村产业,离不开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要推进乡村5G网络、光纤到户和物联网建设,实现行政村及以上区域千兆光网全覆盖,提升农村宽带网络质量和速度,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要加快推动乡村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结合设施农业发展布局,以设施种植传统优势产区为重点,推动集中连片老旧低效设施数字化改造,推进环境控制、水肥一体化等物联网设备应用,实现基础设施的远程监控、智能调度和高效管理。要部署农田智能检测系统,充分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智能监测农田环境、精准管理作物生长以及智能预警病虫害,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实现从“靠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型。
激活乡村全产业链数字动能,促进产业链升级。发挥数字力量激活乡村产业,必须深入挖掘乡村全产业链的数字潜力,以数字化手段联结农民与市场,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优化,加速乡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要打造智慧种养示范基地,鼓励应用智能感知、精准控制、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大数据分析决策平台,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完善数字监管体系,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产品绿色化”,打造智慧农业发展高地。要发展农产品数字化流通体系,深化“互联网+”农产品进城工程,拓展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推动大型商超、电商平台等与主产区建立对接机制,规范发展直播电商等新模式,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农产品追溯机制,确保农产品来源可溯、质量可控。要深化“数字+三产融合”系统工程,依托江西油茶等乡村特色产业,以数字技术为纽带,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推动农业从单一生产向全链条增值跃升,构建“农头工尾、农旅结合”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加快发展和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迈向智慧化、高附加值的新阶段。
坚持赋智惠民,构建数字乡村服务新生态。发挥数字力量激活乡村产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数字技术下沉、数字金融服务创新、治理和服务模式优化,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实施“新农人”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开展“银龄跨越数字鸿沟”行动,帮助老年农户掌握惠农补贴“赣服通”申领技能,积极开展乡村数字技术知识培训,开设直播电商、无人机植保等课程,打通农业数字技能传授“最后一公里”,破解乡村“用数”能力短板,培养一批既懂农业生产又善经营管理的“数字新农人”,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加强乡村支付环境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智慧农业建设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场景,开发适合乡村特点的数字金融产品,为相关主体提供在线信贷服务,满足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助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要优化“一网通办”乡村治理,整合乡村政务、公共服务等数据资源,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基层延伸覆盖,建立全省一体化的政务服务平台,推动乡村治理公共服务信息公开化,形成高频政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的服务格局,大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数字红利向基层延伸。要以数字技术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通过“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养老”等多样化场景创新,促进城市优质资源下沉,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整体跃升。
数字激活本土文化IP,赋能品牌价值提升。文化是乡村产业的灵魂,是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发挥数字力量激活乡村产业,必须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意转化,提升乡村产业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要加强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手段,复原乡村历史遗迹、建立村史馆、家风馆等,打造乡村特色文化IP,让乡村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要推动乡村文化与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依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并利用社交媒体、搜索引擎优化等数字营销手段,拓宽乡村文化产品的销售渠道,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营销网络格局,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要注重品牌故事的讲述和传播,运用数字技术讲述乡村品牌背后的故事,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品牌的价值内涵,增强消费者对乡村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以提升乡村品牌的溢价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燕瑞华 高臻臻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