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开展“笔柄千秋唤救亡”主题展,聚焦江西志士邹韬奋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特派全媒体记者梁武健、李维圣汉报道:7月9日上午,陕西南路地铁站的文化长廊被一束特殊的历史之光点亮。在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这一庄严历史时刻,由上海韬奋纪念馆主办的“笔柄千秋唤救亡”主题展览,于7月7日在上海轨道交通陕西南路站站内文化长廊正式揭幕。本次展览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情回望那段血与火的岁月,特别聚焦并致敬了从江西红土地走出的杰出爱国志士、文化战士——邹韬奋先生。展览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珍贵的展品,生动再现了邹韬奋先生以笔为枪、呐喊救亡、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和不朽功勋。
赣水滋养赤子心,墨海掀起救亡潮
展厅入口处,“共赴国难的爱国志士”板块将观众带回民族危亡的30年代。江西余江之子邹韬奋,血脉中流淌着这片革命热土的坚韧。当“九一八”事变的炮火撕裂国土时,他率先发出“与国人共赴国难”的铿锵誓言。来自赣鄱大地的赤诚,化作他创办“六刊一报一书店”的磅礴力量,《生活》周刊等成为刺破黑暗、唤醒民众的号角。周恩来曾盛赞:“在他的笔底,培育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促成了现在中国人民的胜利。”邹韬奋的文字锋芒,深植于他早年对江西的见闻与忧思。
民主先锋勇担当,救国洪流立潮头
步入“团结御侮的民主先锋”展区,“一二·九”运动的呐喊与“七君子事件”的铁窗光影震撼人心。作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这位江西籍的出版家站在时代前列,疾呼“立刻奋起,站在民众的前面而领导救国运动!”面对国民政府“危害民国”的诬陷与非法逮捕,邹韬奋与沈钧儒等六人凛然不屈。江西人特有的耿介风骨,在狱中抗争与宋庆龄发起的“救国入狱运动”中熠熠生辉,最终促成七君子获释,为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贡献了关键力量。
笔杆枪杆共铿锵,文化抗战树丰碑
“救亡图存的文化战士”篇章,生动诠释了邹韬奋“笔杆应该和枪杆联系起来”的信念。得知前线战士精神食粮匮乏时,他迅速创办了《全民抗战》战地版,字里行间流露出江西游子心系将士的情怀。他主编的《抗战画报》,以直观影像控诉日寇暴行,警醒国人。即便在皖南事变后文化高压的至暗时刻,他仍以重病之躯在香港创办了《华商报》,连载了77篇雄文《抗战以来》。生命最后时刻写下的《对国事的呼吁》,字字泣血,饱含对家国命运的深沉眷恋与忧患。
赣沪同缅赤子魂,千秋薪火永相传
硝烟虽远,墨香长存。邹韬奋先生用生命践行了江西儿女“心怀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他以笔为戈、鞠躬尽瘁的身影,是中国人民不屈抗争的缩影,也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刻下了东方知识分子的精神坐标。
当申城的白玉兰馥郁芬芳,当赣江的碧波奔流不息,让我们走进这段浸润着墨香与血火的历史,在邹韬奋先生力透纸背的呐喊中,汲取穿越时空的力量。铭记这位江西赤子的家国担当,正是对历史最深的缅怀,对和平最真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