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推进民族复兴伟业

2025-07-07 04:54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中,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前赴后继、勠力同心,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谱写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篇章,实现了近代以来从深陷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今天,我们行进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前景光明同时前路艰险,必须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孕育了伟大抗战精神

  伟大精神源于伟大实践,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伟大抗战精神发轫于民族危亡之际的集体觉醒,淬炼于救亡图存的浴血奋战,植根于五千年文明的精神沃土,是亿万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

  中华民族存亡危机激发了伟大抗战精神。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政治上,他们妄图通过炮制伪满洲国、扶持汪伪政权等瓦解中国;军事上,占领大片中国领土,以“烧光、杀光、抢光”的灭绝政策横扫占领区,制造“无人区”;经济上,采取“以战养战”政策,疯狂掠夺我国资源;文化上,大肆损坏文物典籍,实施奴化教育,企图摧毁中华民族的根脉。面对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绝境,中国人民挺起了民族脊梁,展现出了磅礴力量,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用血与肉锻造了伟大抗战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就迅速举起抗日的旗帜,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等宣言和决议,号召全国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而奋斗。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出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经过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崭新局面得以实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女儿众志成城、精神振奋,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战争之中,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为铸就伟大抗战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树立了彪炳史册的精神丰碑。

  ▌深刻理解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抵御外侮的永不褪色的精神标识,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精神基因和制胜密码,是激励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励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赤诚担当,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振聋发聩,再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凛然正气,无不彰显着中华儿女对家国大义的执着坚守。在长达14年的持久抗战中,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构筑了抵御外族入侵的钢铁长城,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正是这种爱国情怀的充分表达和实践彰显。

  民族气节是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观。在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殊死较量中,这种民族气节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抗战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前赴后继,表现出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

  中华五千年文明薪火相传,铸就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基因。抗战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中国军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一曲曲气吞山河的壮歌。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血战等这些彪炳史册的战役,无不彰显着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和壮志豪情。敢与强敌血战到底,直至最后胜利的强者气魄,既是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精神保障,也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关键内核。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无论是在“弹尽粮绝”的绝境,还是在“黑云压城”的危局,始终秉持“最后一个人也要战斗到底”的钢铁信念,直至取得抗战胜利。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以身殉国的壮举感天动地、气壮山河。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展现的必胜信念,是赢得对日本侵略者斗争的坚强精神支撑,也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灵魂所在。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起点上,面对更加复杂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战的大旗,引领抗战的正确方向,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艰难困苦中,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伟大抗战精神铸入了内核和灵魂。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更不会有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当前,中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很多严峻挑战。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有效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持之以恒地厚植家国情怀。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在于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热爱与责任担当。这种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的家国情怀,是激励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勠力同心、同仇敌忾,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核心就在于持之以恒厚植家国情怀,传承和践行爱国主义,继续书写新时代的爱国荣光。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矢志不渝地坚定必胜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正是这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坚定信念支撑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必胜信心、如磐恒心和坚强决心,保持战略定力,始终以“风雨无阻向前进”的奋斗姿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奋勇前行,努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曾凡梅 汤水清

  (作者单位分别为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