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网络圈层壁垒 提高思政引领效能

当前,信息传播日益圈层化、内容消费日趋算法化,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方式、价值获取路径与社交互动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网络平台的推送机制以兴趣为核心构建“个性信息池”,社交软件以认同为纽带圈定“微型话语场”,在此背景下,高校亟须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突破算法推荐,实现新的发展。在网络圈层逻辑不断演进的时代语境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算法偏见”走向“价值共鸣”,已成为高校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时代命题。
网络圈层化背后,是算法模型对信息内容的结构性重组,是青年自我认同与群体归属之间的社交映射,也是主流价值在数字场域中“破圈”的新难点。一方面,算法机制以兴趣优先、内容相似为标准,为用户“定制”信息生态,青年学生在“信息茧房”中被动沉浸于兴趣内容,导致思想多元化与价值碎片化日趋严重。另一方面,青年学生普遍通过熟人社交、兴趣社群确认认知立场和身份归属,以“圈层话语”为沟通基础,排斥外部表达与权威输入,造成思政教育内容在学生社交语境中的“失语”与“断层”。久而久之,价值引导失去抓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地位就可能被边缘化,主流声音难以转化为青年学生的内在认同。
破解网络圈层化带来的结构性困境,关键在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与方式全面转型,实现从“内容推送”向“价值共建”的跃升。首先,要着力改进话语体系,用青年听得懂、愿传播、能共鸣的话语讲好主流价值。高校要鼓励思政教师深入理解青年表达逻辑,将抽象的大道理融入具体的小切口,在叙事方式、视觉呈现和情绪表达上与学生社群保持同频共振。其次,要重构传播路径,推动思政内容主动嵌入学生日常网络行为轨道。高校应依托新媒体矩阵打造“社群化”思政平台,借助短视频、弹幕课、互动直播等方式拓展传播触点,在“微平台”“小圈层”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再次,要强化组织机制,打通线上线下育人通道。将网络育人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打造“理论学习-情境体验-价值内化”的育人闭环,真正实现学生在沉浸中认同、在互动中成长、在参与中铸魂。
随着网络行为习惯持续演化,高校已普遍意识到“破圈育人”不仅是传播形式的变化,更是育人体系重构的关键契机。在新技术与青年话语交汇的节点上,越来越多高校开始主动调适育人策略,从“教育推送”转向“社群嵌入”,从“官方话语”转向“共建共鸣”。通过思政微课“场景化”、主流议题社群共创、红色资源数字化再造等方式,构建以学生为核心、平台为桥梁、内容为触发的价值协同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思政内容不再是从讲台上“送下去”,而是从生活中“融进去”,主流价值也将在青年“圈层”中实现由边缘向核心的传播重构。
推进网络思政与圈层传播的深度融合,不只是话语表达方式的更新,更是“大思政课”格局下高校育人体系的一次系统升级。真正把网络圈层转化为价值引导的新场域,把算法逻辑转化为主流传播的新通道,把社群文化转化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支点,关键在于构建协同联动、共同参与的思政教育生态。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平台为抓手,以共建为路径,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线上线下融合教育平台。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手段对圈层化交互信息进行监管和把关,研判各圈层信息交互中的风险点,及时干预各种有害信息的裂变与传播。另一方面,要通过融合教育平台寻找各圈层之间的契合点,从而进一步打造“圈层共同体”,促进圈层的交互与融合,从而提升破圈的可能性,打通“内容-话语-渠道-反馈”的完整链条,让主流价值在网络空间中可见、可亲、可信,让青年学生在“屏幕时代”找到精神共鸣,在数字圈层中形成思想认同。
郑昌保 何文学
(作者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