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赣鄱|老瓷厂、旧矿区……江西这些工业遗产如何“活”出第二春?
原标题:
从工业“锈”带到文旅“秀”场
工业遗产变变变
□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倪可心
每个城市的记忆深处,总有这样的角落:它们曾经是跳动不息的工业脉搏,工人们挥汗如雨,厂房内机器轰鸣。它们见证了工业文明的发展足迹,镌刻着工业活动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印记,也凝结着自立自强、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不少曾在过去发挥重要作用的工业厂房关停,机器不再运转,厂区逐渐废弃。
这些被时光暂时封存的角落,有共同的名字——工业遗产。它们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生,是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们是工业文明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省深入挖掘工业遗产价值,让工业遗址转变为城市新景。从高耸的烟囱、老旧的厂房,到圈粉年轻人的新地标;从钢花飞溅、铁水涌动的重型炼钢厂,到游人众多的城市新空间;从机器轰鸣、窑火熊熊的老瓷厂,到现代新潮的文化创意街区……它们未被遗忘,它们焕新重生。
“老面孔”变身“新地标”
“老厂房‘活’了,新地标‘火’了,景德镇这几年是真的火透了。”网约车司机徐行的感叹,道出了无数景德镇人的心声。
作为这座城市变迁的亲历者,徐行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既见证过景德镇国营“十大瓷厂”的辉煌与沉寂,也在车轮的滚动中目睹它们渐渐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对于这个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司机而言,周末接单量翻倍的背后,是工业遗产改造带来的汹涌客流。这座老城迎来了新生。
在众多“新生地标”中,陶溪川文创街区无疑是最亮眼的存在之一。其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国营宇宙瓷厂,曾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停产,厂区逐渐破败。2013年,在保留原有22栋老厂房的基础上,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造工程启动。如今,老厂房、老窑炉、烟囱、水塔依然耸立,但它们的功能和业态已然重塑。在这里有梦想、有收获、有交流——全国各地“景漂”青年来此逐梦,国际化的艺术展和文化交流活动也常在这里亮相。
离家创业近30年的宋发明每次回到景德镇,最常去的是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看着那些老物件、老瓷器,年逾花甲的他有着更深的情感共鸣。这座斩获2017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奖的博物馆,以“最少干预”原则,将现代工业美感与旧厂房形态完美融合,既守护了历史记忆,又赋予工业遗产新的生命力,正是传统与新潮绝妙碰撞的生动写照。
让工业遗产重获新生,博物馆是一个较好的媒介。始建于1898年的安源煤矿是首批国家工业遗产,承载着中国工人运动的光辉历史——这里诞生了我国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共产党支部,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走出了10余位共和国将军。坐拥119件(套)国家一级文物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凝练着那段时期“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
如何让那段历史更可感可知?2019年纪念馆启动改造后,交互式全息投影、红外线智能感应、3D成像等技术被相继引入,将那段“铁与火”的峥嵘岁月进行情境化、数字化呈现。“这种历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让游客在创意中邂逅了那段峥嵘岁月,让工业遗产不再是尘封的过往,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鲜活存在,真是不虚此行。”6月6日,广州游客杨睿琪参观后如是说。
昔日“废弃矿区”化身为“网红山谷”,15年间,通过工业遗产转型,上饶市广信区的望仙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望仙谷所在的望仙乡花岗岩储量丰富,曾被誉为“石材之乡”。1998年当地开始开采、加工石材,顶峰时期拥有270条花岗岩生产线,近万人以此谋生。但石材的开采、加工使当地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2007年石材产业被叫停。从那时起,“石材之乡”沦为无人问津的废弃矿区。
“2010年,我们团队怀着乡村振兴的情怀扎根望仙村。经过思考和摸索,因地制宜规划修复景观,依托本土民情及文化打造文旅产品。”九牛文旅集团副总裁熊慧分享道。
十余年间,一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在望仙村推进。裸露山体重新披上绿衣,依托独特的花岗岩峰林地貌,110多米的灵山望仙峡谷崖壁之上建起了38间浓郁赣派风格的“悬崖民宿”。如今,每当夜幕降临,望仙谷灯火璀璨,宛如仙侠世界。
悬崖民宿、山谷夜景等一系列的变化,让望仙谷人气旺了起来,甚至在海内外强势出圈,成为世界读懂中国工业遗产重生故事的窗口。熊慧介绍,望仙谷相关主题热帖在海外社交平台阅读量已突破10亿次,景区去年接待海外游客超15万人次。
从“厂矿车间”到“生活空间”
当城市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承载着工业记忆的老厂房摇身一变,成了年轻人镜头里的网红打卡地、市民茶余饭后的休闲新去处。
在相关平台搜索“南昌老厂房”词条时,江纺1953拾光小镇总会跃入眼帘。6月初,占地面积30余亩的江西棉纺织印染厂老厂房重获“新生”——斑驳外墙经专业加固,既稳固安全,又保留着岁月的沧桑印记;充满年代感的安全生产标语被精心保留下来,9座标志性水塔更被赋予新功能,串联起整个园区的空间脉络。这种修旧如旧的改造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业建筑独特的空间质感与浓厚的历史氛围。江纺1953拾光小镇项目负责人刘文华介绍,园区招商工作正稳步推进,目前已有10余家文旅企业表达入驻意向,涵盖设计工作室、摄影机构、精致餐饮等创意业态,预计8月前将陆续入驻。
早在5月底园区还在改造收尾阶段时,不少游客便被这片工业遗产自带的年代感所吸引,纷纷前来打卡,摄影师李承阳便是其中一员。高耸的烟囱、宏伟的厂房、纵横交错的管道等庞大而复杂的建筑结构极具视觉冲击力,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构图素材。他将拍摄的照片整理成推文发布在微信公众号,收获了万余次阅读,引发了不少共鸣。
远在外省生活的老同学林兵,看到推文后,立即转发给昔日邻居与伙伴,记忆的闸门就此打开。在江纺长大的他,始终将这里视为乡愁的寄托。“旧日时光与都市新景观,并非二元对立。随着改造,江纺的烟火气好像回来了。”林兵感慨道。
从“生产车间”到“生活空间”,这样的转变发生在南昌市青云谱区的洪都夜巷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洪都夜巷所在的洪都街道,是江西集中连片、面积较大的老旧小区之一,也承载着南昌城许多工业发展印迹。这里曾由于年久失修,一度破旧。2021年,青云谱区对洪都社区老街巷进行改造提升,没有大拆大建,而是最大限度尊重并保留了洪都的工业文化与生活气息。
20世纪的苏式老建筑,修旧如旧整洁明亮的街道,洪都工业文化、航空文化元素嵌入的雕塑,互动打卡体验,老南昌各类老字号餐饮……如今,改造后的洪都夜巷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成为集美食、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南昌地标性文化和商业IP。老建筑焕发新生,老居民重拾往日情怀,工业遗产真正融入了城市的烟火日常,提升着居民的幸福感。
工业“锈”带变文旅“秀”场,让曾经被称为“空心村”的望仙村热闹起来。望仙谷旅游火爆后,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开民宿、办农家乐、入职景区,吃上了“旅游饭”。村民吴启福回乡创业,两家饭馆生意红火,正筹备开第三家。“现在的家乡山好水好,我相信我们这里是有发展前途的。”
吴启福的信心,折射出望仙村的蝶变。“绿了青山、红了产业、美了山村”,望仙村实现二、三产业跨界融合,振兴了当地乡村经济。去年,望仙谷接待游客310.2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28亿元,书写着工业遗产改造助力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活”起来还要“火”下去
功能转换、业态升级、场景营造,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一批批老工业用地“腾笼换鸟”,一大批重大项目迎来蝶变。数据彰显实力:去年10月,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揭晓,全国37个项目上榜,江西独占4席。至此,我省国家工业遗产总数攀升至16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上榜仅是起点,持续“活”起来、“火”下去才是核心目标。记者走访发现,我省部分工业遗产改造项目陷入“高开低走”的困境。一些转型为文创街区的工业遗址,虽在前期凭借新奇定位与宣传吸引大量客流,却在后期因运营模式单一、业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陷入经营乏力困境,面临“二次荒废”的风险。这一现象也与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同期公布的第一、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复核结果形成呼应,印证工业遗产保护并非“一次定终身”。
面对困境,出路何在?江西财经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邹勇文给出了专业见解: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实际操作中,借鉴其他经验无可厚非,但要谨记“一招鲜不能吃遍天”。“每个城市、每个工业遗产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求新之前,更应深度挖掘当地的地脉、人脉、文脉,保护独属于当地的个性。”
景德镇的雕塑瓷厂和宇宙瓷厂,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者。同属景德镇国营“十大瓷厂”,同样转型为陶瓷文创产业园区,雕塑瓷厂和宇宙瓷厂却凭借各自的巧思,走出了截然不同又互相补充的工业遗产活化之路,双双成为瓷都旅游必到的“网红打卡点”。
“雕塑瓷厂核心吸引力仍在于成熟的手工制瓷产业。”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厂长易云峰一语道破瓷厂魅力所在。一个电话,挑瓷工、推瓷工即刻上门,将作品无缝衔接地送往瓷厂窑口烧制,完整的陶瓷产业链是其他文创园区难以复制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雕塑瓷厂通过创意集市、陶艺体验工作室等多元业态,不仅吸引大量客流,更盘活了厂区既有资源。
从原料采购、产品设计,到生产制作、销售的全流程,都能在园区内一站式完成,实现了产业闭环。究其根源,“保护独有基因”正是雕塑瓷厂在传承与创新间找到平衡的密码。
除了深挖本土特色,打造独特IP也为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开辟了全新路径。邹勇文以大连熊洞街为例分享道,这座由大连冷冻机厂旧址改造而成的文旅地标,凭借机械巨熊“北北”这一核心IP脱颖而出。“北北”巧妙融合机械外观与高科技特效,通过生动的互动设计深受大众欢迎,其IP还延伸出多样文创产品,为工业遗产注入持久活力。
工业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珍贵成果,承载着城市重要的记忆。在留住记忆与创造未来的平衡中,工业遗产的活化正考验着城市的智慧。正如专家所言:工业遗产要在活化利用中讲好故事,留存乡愁与历史记忆,要让老工人“回得去”,让新游客“看得懂”。唯有让当地人“回得去”,拥有稳定的基本游客群,才能吸引更多客流,为工业遗产的持续红火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历史的齿轮从未停歇,工业遗产承载着过去的辉煌,也孕育着未来的可能。工业遗产的重生不是对过往的简单复制,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创新对话。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保护独有基因”成为共识,当“因地制宜”化作行动,工业遗产终将摆脱“二次荒废”的困境,以永不褪色的生命力,持续为城市注入文化底蕴与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