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户居民圆梦“好房子”!洪科社区59栋老楼重生,诀窍在这里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更新要因地制宜,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一切着眼于便民、利民、安民”。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了建设“好社区”的要求,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作出了推进“好社区”建设改革部署。日前,我省确定在200个社区开展“好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今日起,本报开设专栏,推出系列报道,反映我省建设生活舒适便利、居住韧性安全、治理体系成熟、服务智慧高效的“好社区”的实践和探索。
原标题:
老厂区涅槃,书写城市更新篇章——
洪科社区“变形记”
废弃小水库打造成的飞行乐园。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黎明摄
6月30日傍晚,南昌市青云谱区洪都街道洪科社区内,居民张思成带着孙子来到飞行乐园玩耍。看着小孩在滑梯间奔跑欢笑,张思成感叹:“改造后生活真方便,房子好看了,更好住了!”
洪科社区的功能品质明显提升,近期被列为全省“好社区”建设试点项目,此前还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为城市更新优秀案例,在全国推广。难以想象五年前此地的破败:道路龟裂、管线“跑冒滴漏”、空中“蜘蛛网”密布,私搭乱建、圈地种菜养鸡成风,59栋老楼里3000多户居民苦不堪言。
和谐拆 民主协商改造重点
洪科社区建设年代较早,生活区基础设施大多“超期服役”,道路破损,下水道年久失修,社区功能缺失。
“很多人在门口搭了棚子堆放杂物,甚至圈地种菜养鸡。”回忆几年前的生活区面貌,居民们直摇头。
2019年,洪都街道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首道难关便是拆违。
“让出‘私有地’变公共绿地,谈何容易?”洪科社区党委书记黄虹回忆。社区干部带着问卷与图纸叩开千家门,10余场问需会精准聚焦居民痛点——从环境卫生到基础设施短板,改造重点由居民民主协商敲定。
老党员翟寄伟看到焕然一新的效果图后,铲平自家菜地、移除20余棵葡萄树,更主动加入劝导队伍。以心换心,社区民意支持率从不足50%跃升至93.7%,258条群众意见九成落实,拆违困局迎刃而解。
精细建 文脉传承留存记忆
改造拒绝大拆大建:昔日的垃圾死角变身为老少皆宜的洪溪竹园;废弃水库化身为飞行乐园,滑梯与攀爬网让这里成为社区新地标;洪科记忆馆内,老自行车、缝纫机静静诉说洪都航空家属区的往昔。
“改造的主要策略是恢复场地记忆,提升社区环境,完善社区配套,尽量保留洪都航空家属区的原生环境和地形地貌。”洪都街道办负责人说,政府“列菜单”,百姓“选口味”,量身定制设计方案,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差异化需求。确立了以道路平整、雨污水管网更新、铺设透水地面、治安监控等为主的整改实施方案,把资金更多地投入群众最急需的水、电、路、气改造上。
与此同时,洪科社区建立起“智慧平安小区”综合服务平台,在社区共安装监控探头252个,5个小区进出口安装了10个车辆识别器,196个单元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引入人防、技防、智防综合融合体系,对小区的人口实行精细化动态化管理。
“社区60岁以上老人2600多名,小区提升改造建设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老龄居民的生活需求。”黄虹说,为居民打造的“15分钟服务圈”里,超市、学校、药店、酒店、停车场、快递点、口袋公园等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务设施场所齐备完整,居民足不出区便可享受各类便捷服务。
自主管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49栋1单元4楼雨水管接口脱落,需处理”“67栋门口树上有马蜂窝,请消除隐患”……在洪科社区“路见小屋”,可以看到一叠厚厚的居民服务信息汇总表。洪科社区创新“老宅街坊”治理模式,推动居民从旁观者向主人翁蜕变。
记者走进社区综治中心,翟寄伟正在调解一起居民纠纷。黄虹介绍,社区专门为翟寄伟开设了“老翟调解室”,组建了一支志愿调解队伍,为居民提供365天不打烊的普法与调解服务。这支志愿队伍专治邻里疑难杂症;“路见小屋”与微信小程序双线联动,居民一键上报诉求,“小事难事不出社区”成为现实。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