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旅游是没苦硬吃吗
每到假期,家长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带娃旅游。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朋友圈被亲子旅游照片刷了屏。
然而,照片快乐满载的背后,或许藏着鸡飞狗跳的烦恼。比如,辛辛苦苦做的攻略孩子却不买账,想让孩子拍照留念还得求着哄着,有的甚至刚到目的地,自家娃就生病了……
带孩子出门旅游,本想是带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有时候却让一家人身心俱疲。有人说,带娃旅游属于没苦硬吃。这是真的吗?
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孩子出门旅游”是很多家长的心愿。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家长,把亲子旅游看作是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希望通过亲子旅游增进亲子关系。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暑期期间,亲子出游人次约占市场总量的40%。
可惜的是,想象很美好,现实却有些骨感。面对旅途中的种种波折,一家人有时是走一路、吵一路、累一路,令不少人直呼“带孩子出门比上班还累”。
尤其是当亲子旅游碰上假期旅游高峰,一路上不仅要时刻留意孩子的吃喝拉撒,还得在人群中绷紧神经以防孩子走丢或发生意外,体验感大打折扣。
而且,孩子的精力永远都是一个谜,有时候走几步就缠着爸妈抱着背着,有时候一撒欢可以连走几公里都不休息。如果是两三岁的低龄儿童,说哭就哭、说闹就闹,直接影响旅游计划的实施不说,对家长的情绪控制也是个极大挑战。
更让家长感到沮丧的是,精心制作的旅游规划,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的孩子觉得行程太紧、旅游太累。特种兵式的排队打卡,每到一处的合影,让他们觉得精力耗尽,还不如坐下来吃冰淇淋或者在宾馆里休息来得放松。
有的孩子对安排的路线不感兴趣。亲子旅游的路线中,总是少不了安排人文景点,如博物馆、名人纪念馆。但人文景点的参观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阅历,难免让低年龄段的孩子觉得有点无聊。
有的孩子不满旅游的附加作业。出门玩得爽,但回来还得抓紧补作业,有些家长还会要求根据旅游情况写游记、做小报。旅游在孩子看来更像是换了个地方上课。
琐碎的摩擦容易在旅程中被不断放大,再加上种种心理落差,原本想象中的温馨亲子时光,很容易会成为矛盾一触即发的战场。家长可能因为旅途不顺而失去耐心,对一些小错误大发雷霆,孩子可能因为身体疲惫而情绪烦躁,对一些安排更为抵触,导致双方疲惫不堪又满心无奈。
二
一些家长想不通,为啥畅想中的完美亲子旅行总会偏离航道。理想与现实的割裂背后,藏着多重“暗礁”。
忽略个体差异导致“供需错位”。“带年纪小的孩子去旅游,其实是家长的一场自嗨式消费。”网友的这个观点或许有些极端,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折射出亲子旅游中“家长主导、孩子被动接受”的现象。当下,部分家长将养育孩子的过程视作自我圆梦之旅,把自己小时候没实现的旅行梦强加给孩子,或是选择一些自认为能让孩子长见识的景点。
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低龄儿童喜欢挖沙子等主动性、互动性强的方式,青少年可能更追求社交认同,比如集卡、换卡。如果供给与需求错位,家长精心策划的行程难免会沦为孩子眼中的“任务清单”,导致“大人累、孩子烦”的局面。
教育焦虑裹挟带来“目标异化”。上学卷、放假更卷,是不少家长的“鸡娃”日常。因此,他们将亲子旅游当作是一场投资,而不是一次消遣。比如看完黄鹤楼,要孩子背一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完科技馆,孩子得学会几个公式或者记住几个知识点。更有家长直接说,带孩子出去玩就是因为放假需要写作文。
如此一来,亲子旅游反而陷入“教育工具论”的误区,暴露出家长群体的认知悖论:既渴望通过旅行缓解学业压力,又难以摆脱“习得性鸡娃”的行为惯性。当旅行中的学习任务不断消耗精力,亲子出游可能变成家长和孩子都疲惫不堪的负担。
新手爸妈容易存在“经验盲区”。不少新手家长刚熬过怀孕、带娃阶段,终于等到孩子能稳稳走路了,心里头就痒痒着想带娃“去看看世界”。
但带娃出游就像一场充满未知的冒险。孩子在陌生环境下,睡不着、睡不好的概率可能增加,甚至会出现挑食、哭闹等应激反应。更糟糕的是,一些孩子可能因为作息紊乱、饮食不适等原因生病。诸如此类的经验盲区,令新手家长焦虑、孩子遭罪。
三
既然这么苦,亲子旅游还值得吗?虽然家长吐槽声不断,但不可否认,大千世界的精彩、中华文化的博大等真实感受,是孩子在书本中难以获得的珍贵财富。
正因如此,许多家长一边感慨带娃旅游是没苦硬吃,一边年复一年地踏上旅程。据《中国家庭旅游市场需求报告》显示,76.1%的旅游者选择孩子作为出游伙伴。
事实上,带娃出游本身就不轻松,面对旅途中的不确定性,家长更加需要提前做好心理建设和预期管理。那么,如何让亲子旅游尽可能避开无意义的“苦”?笔者认为,或许可以从三个方向寻找答案。
重陪伴而非重形式。亲子是核心,旅游是形式。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生活中,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常常被工作、学习等各种事情所切割。而亲子旅游创造了一段相对完整、专注的共度时光,让家长能够尽情投入到与孩子的互动中。
其实陪伴不在于行程多远、花费多贵、安排多满,无论是否向远方出发,重要的是如何创造属于“我们”的独特故事。对孩子来说,只要跟父母在一起,出国去意大利看比萨斜塔,与在家门口荡秋千的心情也许是一样的。
重体验而非重结果。旅行的意义在于体验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文化,而不是有KPI的教育任务,更不是同学朋友间的攀比。孩子旅途中的每一次欢笑、每一个好奇的眼神,都能成为美好的家庭回忆。
当孩子日渐长大,家长可以让孩子更多地参与攻略制定,提升孩子对于旅游的认同感。当家长放下“通过旅游让孩子学到什么”的执念,专注于共同探索、享受当下,或许旅行中的疲惫与麻烦能转化为珍贵的情感纽带。
见世面更要见自己。带孩子出门见见世面,是不少家长开启亲子游的初衷。但是“见世面”并不等于简单的“向上消费”,诸如预定高大上的酒店、打卡网红景点等行为,很难说是孩子需要还是家长喜欢。
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亲子旅游或许就是这样一把火炬,比见世面更重要的是点燃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乐趣、去领略世界的多元与奇妙。
那么,带娃旅游真是没苦硬吃吗?答案不在旅行本身,而在于家长如何定义这段旅程的价值。与奔赴某个预设的目的地相比,能否见证生命成长的过程,或许是更加值得回味一生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