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古村,藏着多少赣韵风华

2025-05-09 08:08 阅读
当代江西

这座古村最动人的风景,就藏在那飞檐翘角下,千年古樟旁,木雕匾额里。

作者 | 陈志宏

南昌城外,梅岭余脉的山峦间,安义古村静卧其中,仿佛千年时光在此停驻。薄薄的晨雾在青石板巷陌间袅袅升腾,血红的夕阳给斑驳的马头墙镀上金边。

穿过梅岭的云雾,沿着村巷中的青石板漫步,仿佛行走在旧时光中。安义古村群以108条幽巷为线,将罗田、京台、水南三颗明清遗珠串成赣鄱大地的翡翠项链。

世大夫第:半檐温暖照古今

罗田古村的“世大夫第”,好似一轴徐徐展开的赣商传奇画卷。清乾隆年间,富商黄秀文从吴城镇携商帮荣耀归来,在这片山水间筑起迷宫般的府邸。修建此屋,花了整整三十八年,十一进院落层层递进,主屋正厅穿斗式与抬梁式构架在光影中交织出时光的经纬,犹如赣江帆影与赣鄱粮仓的完美交融。

“世大夫第”主厅的砖雕雀替上,葡萄藤缠绕算盘,蝙蝠口衔铜钱,每一道纹路都是商人黄秀文留给子孙的“生意经”。最动人的风景,永远定格在那方不足五平米的屋檐下。

“各位看这飞檐像不像座小房子?”导游话音未落,游人已在雕花梁枋间寻找答案。当“换鞋阁”“雨伞亭”“小黑屋”的猜测此起彼伏时,真相却让所有人心头一颤——这是专为流浪者设计的避风港。

这个清代版的“流浪者爱心驿站”,烛照历史之光,映射至今,暖了无数人的心。

清代的江右商人黄秀文心怀天下,悲悯苍生,给居无定所流浪至此的人特意预留歇脚守夜的屋檐,关爱他人、帮扶弱者,为爱遮风挡雨。黄秀文用这方“仁爱屋檐”诠释了赣商“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

三百年过去,阳光依旧斜射进天井,恍惚可见往昔货郎卸下担子在此歇脚。如今,游客驻足檐下,触摸砖缝里沉淀的温暖,方知“四水归堂”的建筑智慧里,藏着“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古老愿景。

从黄秀文在典当铺题写的对联“不取分毫之利,聊申乡党之谊”可以看出,黄秀文不过是以立典当铺为名,行助人之实。这与江西商帮“诚信为本,义利并举”的祖训遥相呼应。

当夜幕降临,远行的客商在屋檐下歇脚,脚下的麻石板路上,依稀能听见牛车辚辚与稻谷入仓的声音,那是古老赣鄱大地最质朴的经济脉动。

罗田古村湖光山色,阡陌纵横,一派典型的赣派田园风光,尽显盎然诗意。古村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完美相融,造就了村落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和包容性。

罗田是九江、永修、安义等地香客到西山万寿宫进香的必经之地,又因处在安义、永修、万埠等地通往南昌的古商路上,千百年来一直是个繁华的集镇。

古村的宗祠布局,恰似赣江水系的微缩版。以罗家祠堂为核心的村落肌理,暗合江西人“聚族而居”的家族观念。

罗家祠堂的梁柱间高高悬挂“恩荣”匾额,千百年来流转宗族荣光。罗氏族谱记载,光绪年间大旱,族长罗德明开仓赈灾时,特意在账本上写下“粮可尽,信不可失”。这种将道德准则量化为家族信用的做法,好似在经济账本上嵌入了儒家芯片。

不论屋檐、牌坊,还是匾额、祠堂,罗田古村的无尽古意,在今天仍熠熠生辉。

 

千年古樟,庇佑人间烟火

 

罗田村的千年古樟树,是大地写给时空的情书。建村伊始,它就被开基始祖黄克昌栽种了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据传,当年黄克昌从湖北罗田一路风餐露宿,辗转至此,见此地风水极佳,便想在此立足,于是在一个土坑旁搭了一个窝棚,住了下来。当晚,他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睡在一堆金银之上。天明,黄克昌心怀好奇,寻来锄头铁锹,掘地三尺,竟挖出了一口大缸,里面真有金银财宝。建村之后,他在那个土坑中栽下了一棵樟树,并将此地取名为大富堎。

从此以后,大富堎、古樟树,与黄氏族人千年相伴。如今,这棵千年古樟,树干粗大,三四人合抱才能围住它的腰部;而其树枝向天空蔓延,宛如一把巨大的绿伞,似乎在为村人避风挡雨。几个村民,一群游客,打树底下走过,留下欢声笑语,与树上的鸟儿相映成趣。

京台村的古樟树也有不少故事可以说道。明代迁徙至此的李姓家族,将“前樟后井”的布局奉为圭臬,樟树吸附浊气,井水沁润人心,恰似阴阳调和的民间诠释。

古樟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新叶初绽,嫩绿中透着鹅黄,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光斑闪烁。树下,各色小花或明艳,或淡雅,散发出或馥郁、或清幽的香气,吸引着蝴蝶和蜜蜂翩跹而来。

生活在古樟之下的村民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民俗传统。春日里,村子里时常举办热闹非凡的庙会,村民们身着传统服饰,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庙会上,各种特色小吃琳琅满目,软糯香甜的麻糍、香脆可口的油炸果子,让人垂涎欲滴。

过年的时候,板凳龙威风凛凛,为百姓驱邪纳福,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巨龙翻腾,引得观众阵阵喝彩;采茶戏唱腔优美,演员们用婉转的歌声和细腻的表演,演绎着古老的故事,让游客们沉浸在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之中。

古戏台飞檐上栖息的燕子,年年归来时总能准确找到去年的窝,就像黄氏子孙无论漂泊多远,都能循着一抹香樟树影,一句饮食乡音的戏文,找到回家的路。

 

 

匾额春秋:木纹里的文化印记

安义古村,古建筑上的砖雕刻、木雕和石刻,是无声的文化印记。

踏入水南村“启绪堂”,抬头便撞见一幅流动的商道图卷。葡萄藤缠绕算盘,是“多子多财需盘算”的世俗期盼;鲤鱼跃龙门,蕴含“水能覆舟”的警世恒言。明代邹氏匠人的刻刀最懂赣商心思——秤杆雕作莲花,秤锤化作凤凰,当阳光斜射,凤影恰落莲心,恰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千年训诫。

斗拱上,工匠将秤杆雕成莲花形状,秤锤却是展翅的凤凰。阳光斜照,凤凰的影子恰好落在莲花的花蕊上,仿佛告诉世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种将道德与生计融为一体的美学,恰似江西人在商海浮沉中保持的那份清醒。

这些凝固在匾额里的商业哲学,成就了安义木雕的美誉。

潦河的水运曾将邹氏“钩形刀法”绝技送往江南各地,而今在进士第的“萱阁郗龄”寿匾前,仍能触摸到刻刀游走的力度。深浅不一的刻痕,既是对“百年技艺”的致敬,亦如江右商帮在历史长河中荡开的涟漪。

明朝中叶,安义板溪邹家就以匾额书法雕刻而闻名。匾额不仅深受当地人珍爱,而且销往周边永修县、奉新县、靖安县、九江、南昌等地。到清代,邹家匾额在前清时期江南享有盛名,销往全国各地。

如今,作为传统手工技艺,安义匾额书法雕刻技艺再次得到发扬光大,邹氏兄弟以堪称一绝的“√(钩)”形匾额书法雕刻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唐代石碾,古村的灯笼次第亮起,月上柳梢头,青石板路被染成银色。古老的门楼里,新沏的云雾茶香漫过乾隆年的砖雕,村民和游客的谈笑,交织成古今和弦。这不是标本式的古村落,而是一座依然跳动着文化脉搏的活态博物馆。

这座千年古村,正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续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让赣鄱文化的根脉,在烟火气中生生不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